作者:王云才
出版地:北京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9月
ISBN:978-7-112-21810-3
内容摘要:
本书包括9章内容: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逻辑思路,图式语言的理论渊源与创新,景观空间单元是图式语言的基础,景观空间C-3P分析体系,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构成框架体系,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语汇,景观空间关系与图式语言词法,景观空间网络图式句法与尺度机制,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研究及应用展望。本书即从表达景观地方性和空间逻辑的角度对图式语言进行了详细阐述。
原文摘录:
- 生态与生活、文化与艺术是景观的4个融合特性,在现代风景园林历经百年发展后,人们清楚地认识到风景园林空间所具有的环境性(Context Dependence)、多样性(Spatial Variability)和以人为本(Human Centricity)的本质特征。
- 图式语言就是在此过程中融合地理学认知环境和风景园林学表达环境的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地方性景观表达和空间机理研究与塑造的新路径。……图式语言也是探索该途径的一种理论和方法。从现有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研究、教学和工程实践结果来看,图式语言是景观地方性表达和空间机理研究与应用的实践工具,也是景观空间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有效工具。
- 在人们追求知识的道路上,形成了不同的对知识的追求方式和路径:
- 以追求纯粹理论知识而无具体使用知识目标的波尔范式,以揭示宇宙自然之规律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 以发明创造出具体产品(功能)而不关心隐藏在此背后基本科学原理的纯粹的应用研究的爱迪生范式。
- 以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核心,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与机制并建立正确有效的解决途径的巴斯达范式,既探索规律又解决实践问题,强调研究知识的有用性、能用性和有效性。
- 安妮·斯派恩教授指出景观是所有生物的母语,有语言的所有特征,它可以言传、用文字描述、阅读和给人以想象,不同时代景观意义的讲述和阅读方式也不同。
- 景观有其潜在的修辞能力,事实上,除了一部分特别不适宜的比喻及有关手法,几乎所有的修辞都能运用于景观文学中。研究景观语言的基本构成(景观语汇)、景观要素的秩序(空间组织)、塑造上下文关系(景观的环境)、环境(上下文)的法则(景观语法)和景观语言的应用(语用学、诗学和辩证法)。景观的语言理论为人们认识、理解、描述和塑造景观提供了新的思考工具。
- 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集合体,既可以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也可以指生物形态学的图式(Pattern)或形态(Form)发生。
-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图式”解释为动作的结构与组织。现代心理学家鲁墨哈特(David E.Rumelhart)认为,图式是组成知识体系的单元,它既包括认知结构也包括认知策略与框架,图式可以描述动态及静态事物,具有系统的组织构成和相应的结构特征,能够自动调整和完善进化并具有层级性。图式是一种虚实兼顾的规律表达方式。
- “景观图式语言”是基于景观空间基本构成(景观要素、景观空间单元)、空间组合(水平维度和垂直维度)在单一尺度拼接和多尺度换与嵌套机理的设计语汇及空间语言逻辑,以景观空间多样性和水平拼接与垂直嵌套结构为核心,以图式为语言形式,建立具有尺度、秩序、语法、意义等特征的景观空间形态、功能与意义的空间融合与生成过程以及整体景观形成机理。
- 景观图式语言研究存在“空间格局与特征”、“典型空间与图式语言”、“尺度转换与嵌套机理”、“图式语言的演变”和“图式语言有效性验证”五个主要研究内容。
- 基于风景园林学科基础的多元性和解决问题的复杂性以及目标对象的相似性,马里兰大学的波比·斯卡夫(Bob Scarf, 1990) 教授提出了“地理学是理论的风景园林(Geography is Theoretic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风景园林是应用的地理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s Applied Geography)”的理论观点……他认为“生态是动态的连续体,人类作为其重要构成并维持这个连续体的可持续性;生活是一个连续的、相互依存的行为流”。
- 安妮·维斯顿·斯派恩(Anne Whiston Spirn, 1998)在《景观的语言》一书中也对尺度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景观是从微观(Micro)到宏观(Macro )的,并将尺度分为很多类型,从一平方米、十多平方米、花园、公园到区域等。同时,安妮·斯派恩认为景观不应该只是单纯地划分尺度,这正是C·亚历山大研究存在的缺陷,而应该是一个连续的(Continuous)、合并的(Combined)、嵌套的(Nested)关系并存在尺度转换的需求。
- 从“景观图式”和“景观语言”的形成过程来看,亚历山大“模式语言”揭示的景观空间模式、麦克哈格生态智慧、安妮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旅行经历以及创新教学方法的探索成为“景观语言”形成的共同基础。“景观的语言”立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景观(Landscape)、景观评价(Landscape Assessment)和人文生态(Human Ecology)四个关键环节,探讨景观构成的修正(Modification)、一致(Agreement)、对应(Correspondence)、从属(Subordination)、协调(Coordination)等语言规律,研究景观语言的基本构成(景观语汇)、景观要素的秩序(空间组织)、塑造上下文关系(景观环境)、语境(上下文)的法则(景观语法)和景观语言的应用(语用学、诗学和辩证法)。
- 语言学研究认为语言是先验的存在于人的思维结构中的一种能够自主组织语言生成意义的一种能力,而以图式理论为依托的语言形成研究则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的一个系统,它的存在与人类的认知密不可分,包含文字、图像等在内的语言符号意义获得是通过认知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
- “图式语言”(Pattern Language)的形成需要涉及三部分内容,首先,需要在认知原型的基础上形成认知框架与系统,这一系统框架的形成受到包含人类群体记忆遗传、个体成长环境及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次,通过认知系统框架组织认知活动,并认知所得内容转译为认知框架下的储存模式,即具象内容的概念与抽象化过程,最终,通过对概念及抽象内容的符号化表达实现其显性化。
- 在空间单元的动态发展过程中,一部分传统空间机理被赋予新的内涵而延续维持传统空间机理的设计中也不同程度上保留了一些旧的意义。
- 在景观整体空间中,从小到大可以划分出基本空间单元、复合空间单元和复杂空间单元三种类型。将基本空间单元的多样性、地方性、结构性和功能性用图式表达出来就构成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语汇,在图式语言体系中过程设计语汇中的“字”。将复合空间单元的代表性典型性、多样性、地方性、结构性和功能性用图式表达出来就构成景观规划设计中具有特定结构的图式语汇,在图式语言体系中称为“词”。
- 在自然景观体系和人工建成景观的体系中,尤其是历史景观体系中,会存在一些复杂景观空间,这些空间具有较完整的空间性和组织结构性以及特定的景观意向,在景观学习和传承中往往作为整体,但这些复杂空间仍然只是整体境的一个部分,将这些空间用图式表达出来构成景观图式语言语汇体系中稳定性较强的“词组”。
- 尺度是风景园林空间的基本特征,尺度设计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将景观空间单元化之后就存在两个过程:景观学习、认知过程中的景观解构和景观塑造设计过程中的结构化。
- 具有环境依赖性(Context Dependence)和以人为本(Human Centricity)的本质特征。一方面是指地理环境深刻影响并制约着人类的活动,另一方面是指人类为了生存和适应生态环境而不断改造环境和地貌的活动。
- 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 第一,环境对人类生活形成一种很大的制约,这种制约包括人类的体质、生活与生产活动、区域行为、社会发展、意识形态等方面;
- 第二,任何一种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总要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接受一种物质生活方式,
- 第三,环境虽然一方面广泛地限制人们的成就,另一方面却为满足人们的需要提供物质;
- 第四,环境对人们的文化生活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与改造是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技术能力的增强,受环境的制约性降低,这正是人类越来越脱离自然并高强度塑造景观的根本原因。
- 根据图式语言的定义、内涵、景观空间组织过程与空间逻辑来看,景观图式语言的概念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在本质特征:
- 景观空间具有结构性、组织性和功能性的整体空间,景观空间单元是体现这些特征的基本载体。同时,景观又具有解构性和重组性,通过解构与重组既可以发现特色的景观空间单元和空间逻辑关系还可以通过重组中的空间单元创新和空间关系的创新,形成新的景观整体。
- 景观空间单元(基本空间单元、复合空间单元、复杂空间单元等)是具有独立和完整景观特征的单元,是景观表意的设计语汇,基本空间单元、复合空间单元、复杂空间单元分别是图式语汇的字、词和词组。设计语汇可以学习、继承和积累,也可以是通过唯一场地的特征认知形成的场地语汇,是景观本土性和地方性的重要体现。因此语汇是学习、挖掘、积累与变革、创新的发展过程。
- 景观空间具有尺度特征尺度效应是空间的客观特征,但与人的感受有关,因此成为一个主客观共同的受体尺度的大小取决于尺度效应的变化,尺度效应的跃迁标志着尺度的跃迁。景观空间在生成过程中进行着景观空间单元水平的拼接过程(单一尺度内)和垂直空间的嵌套过程(不同尺度间)。尺度内的过程和空间组织关系是图式语言的句法,不同尺度间的空间组织过程和逻辑关系是图式语言的语法。
- 景观要素决定景观的语境。空间单元是景观的基本构成单元。整体景观就是高度依赖地方环境(语境)的多种多样的景观语汇,在尺度效应决定的空间单元的水平拼接(单一尺度内空间逻辑句法)和垂直嵌套(尺度间空间逻辑语法)过程中形成的有机整体。
- 图式语言的四个关键研究至关重要:
- 优秀样本的选择理论和标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景观空间绩效评价;
- 空间单元确定的依据与方法:C-3P(构成要素一格局、过程与感知)的空间单元分析方法;
- 尺度转换的临界点确定:景观尺度效应与图式语汇尺度转换的机制;
- 图式语言方法论:景观的大数据与图式语言的数字化。
- 具有不同的尺度等级且各尺度等级间存在嵌套关系,是人文生态系统的整体结构特征……不同的尺度等级通过垂直嵌套发生联系,从而使任何一个尺度等级的生态系统都包含更小的次级生态系统,而它同时也会作为一个更大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直到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 了解不同地域条件与文化背景下人文生态系统具有地方性、人文性和演进性特征的生成过程和可能产生的演进结果,从文脉和地脉中挖掘、提炼并形成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灵感。
- 规划师需要通过运用多种设计与分析工具,如可持续性比较模型、环境影响评价矩阵、物质与能量流动分析图表等,基于对科学数据的分析应用进行具有创造性的探索实践,在环境客体的基础上叠加人的理解与感知,通过对人-地关系的认知和体验,重组并塑造自然一人文复合系统,进行具有理性和逻辑性的生态规划与设计过程。
- 约翰·莱尔人文生态系统设计思想体系中过程机制的核心思想,通过对生态规划方法和模型工具的运用,揭示出生态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水平作用和物质交换过程同样是塑造人文生态系统不同尺度上生态特征的关键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麦克哈格因过分关注生态系统各因素之间的垂直作用与能量流动过程,而忽视了水平作用和物质之间的交换与影响的不足之处,此外,这一核心思想还强调了人在塑造人文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角色一一基于对自然与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发展与演变本质的理解,通过主动的参与和创造,对已有文脉与地脉进行提炼、保护、传承和发展,从而塑造“天人合一、完整有机”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
- 亚历山大的图式语言是共时性的、永恒的,它们却又是千变万化的、不同的亚历山大指出图式语言因为文化的不同和空间的不同而变化,“每一个充满活力的完整的社会都有它自己独特而又清晰的语言,每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的图式语言这种语言决定了在该文化背景下的环境特征”。
- 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是指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人在特定自然环境中通过对自然的逐步深入认识,形成了以自然生态为核心,以自然过程为重点,以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为根本的人地技术体系、文化体系和价值伦理体系,并随对环境认识的深入而不断改进,寻求最适宜于人类存在的方式和自然生态保护的最佳途径,即人地最协调的共生模式,综合体现出协调的自然生态伦理、持续的生产价值伦理和和谐的生活伦理。
- 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 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是在景观形成的历史过程中,人与自然环境高度协调,统一发展的结果。
- 在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是平等的生态关系。既不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也不是以自然生态为中心的环境主义,而是人地协调的生态价值伦理。
- 在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中,自然景观要素、自然生态过程与自然生态功能充分体现出地方性自然生态的特点,并得到持续的利用和延续,这种自然生态特征经历悠久的历史过程而小有变化,维持自然生态的稳定性。
- 在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中,人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经济活动体系中所形成的产业体系控制在与自然环境相适宜的产业类型、生产规模和生产强度内。自给自足成为摆脱超负荷生产行为的根本从而有效地建立起了良好的产业体系。生产与自然环境产生最大的关联。
- 在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中,人类经历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累积和继承了大量的地方文化并逐步形成了代表一个地方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也是该地区人所共有的民俗文化这种地方文化的形成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不断交换自己的认知并逐步固定下来的自然崇拜、文化崇拜、人类崇拜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地方文化是人类的文化,更是自然的文化。
- 传统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是历史的和古典的,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延续成为传统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主题。与此同时,社会是发展的,在新环境、新技术、新观念、新经济形态下,现代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发展则更具有现代社会的特征面对更加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更大规模的社会人口与消费、更加深入的干扰方式技术与效率成为现代整体人文生态系统发展的核心。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构建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根本。
- 景观尺度效应是景观空间因聚合而改变景观基本单元空间大小时,景观空间分析结果也随之改变的现象,是景观空间因尺度而异的现象,表现在“尺度-结构-过程的相互作用中。尺度转换(Scaling)指不同空间尺度或组织层次之间的信息转换将小尺度上的信息推绎到大尺度上的过程称为尺度上推(Upscaling),反之为尺度下推(Downscaling)。通过对各个学科尺度研究的成果比较发现,在某一个尺度上,人们观测到的地表性质和总结出的原理和规律,在另一个尺度上仍然是有效的、可能是近似的、也可能需要根据具体尺度情况进行修正。小尺度上的信息建立需要综合大尺度的环境,而大尺度上的信息或图式又需要应用到小尺度环境上。
- 几千年来,在大自然和人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性景观空间,是地域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中文化生态的结晶与精华。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不断深化与发展,地域性景观正在遭受和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地域文化的趋同、地域景观的破坏、地域活动的消失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关注地域景观的形成肌理和总结地域景观的形态特征。关注、重视、认识地域性景观类型,协调当地经济、社会活动等方面需求,建设符合社会发展的景观是景观发展的重要趋势。
- 长久以来,传统的园林设计方法是从景观的基本要素入手,通过模拟自然山水的方式建造园林,这是探究不同要素之间组合形式的良好方法,但仍缺体系化的总结和概括。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随着景观的快速发展,人们一开始过度的关注园路形态和空间构成,忽略了景观的地域性建设以及空间本身主体性和规律性的作用近年来人们逐渐关注土地的肌理和地域文化的建设,希望通过不断探索肌理、空间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为风景园林建设提供出路。
- 生态空间单元广义上是指具有自身生态特点、承载一定生态功能并与周边空间在功能、构成及形态等方面明显不同且密切联系并存在动态变化过程的生态空间类型。不同类型的生态空间单元之间在构成小空间单元的种类、数目、空间分布及空间连接等方面均存在异同。
- 生态空间单元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特征。时间上动态变化旨在表现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生态空间单元的功能、形态、大小结构发生稳定动态的变化过程在生态空间单元的动态发展过程中,一部分传统空间机理被赋予新的内涵,而延续维持传统空间机理的设计中也不同程度上滞留着一些旧的意义。
- 空间上动态变化旨在表现由于外界因素或空间单元内各部分相互作用竞争的关系导致生态空间单元内发生类型、大小、功能的动态变化过程,这种动态变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动态稳定的变化过程,空间单元的形态、功能等基本不变,另一种是突变过程,空间单元内部各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发生急剧变化,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在其影响下该生态空间单元功能也随之改变。通过研究时间和空间上生态空间单元的变化可以发现各空间单元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耦合机理
- 尺度是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同时又可指某-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前者是从研究者的角度来定义尺度,而后者则是根据所研究的过程或现象的特征来定义尺度。尺度可分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邬建国,2014)。
- 在生态学研究中,空间尺度是指所研究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或最小信息单元的空间分辨率水平,时间尺度是其动态变化的时间间隔。景观格局和景观异质性都依时间和空间尺度变化而异,因此在景观空间分析中必须考虑到尺度的制约作用,在一种尺度上通过空间分析所得到的结论不可不经研究地推到另一种尺度上(陈文波等,2002)。
- 空间尺度越大演化和变动的时间也越长,时间越短,能够察觉明显景观变化的尺度只能是小尺度大尺度是没有质的变化的。尺度效应表现为: 随尺度的增大,景观出现不同类型的最小斑块,最小斑块的面积逐步增大,而景观多样性指数随尺度的增大而减小。
- 生态空间单元研究有4个大的层次方向:
- 第一为探究生态空间内涵,研究通过了解生态空间对于景观建设的重要性,对生态空间得以初步了解;
- 第二为生态空间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功能、形态及其相关联系和规律,进一步深入分析生态空间单元特性;
- 第三为生态空间规划,通过分析不同空间组织模式,初步形成生态空间规划体系;
- 第四为生态空间规划体系,通过详细地说明风景园林生态空间规划的步骤、层次、重点等,最终形成完整体系。
- 景观五大要素——水、植被、地形、建筑和园路是景观生态空间类型区分的基本标志,这五种要素类型反映了景观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空间特征,其相互间的组合模式及人们利用方式也是反映地域性特色的重要部分。
- 核心生态空间单元是指在景观设计的中观尺度上,在每个景观生态空间单元内最能体现生态空间单元特性或功能的亚生态空间单元类型。核心生态空间单元相对于生态空间单元基本构成类型来说,面积更大、包含的要素类型更多,在更为宏观的尺度上表现出场地特性。共同点在于都可以较好地表现场地特性,区别在于核心生态空间单元由于包含更多的空间类型,更具有异质性,功能和形态也更为复杂,包含部分生态空间单元基本构成类型的特点,但更能表现场地的区域特征。而生态空间单元基本构成类型则更能表现出微观尺度上的场地特征,可以更好地分析认识不同尺度场地特性。在该尺度下,核心生态空间单元强调空间单元的功能、对整体空间单元的动力作用及与其他核心空间单元空间之间的界面作用。
- 研究整体生态空间单元强调中尺度景观生态空间单元的特征是由不同功能或要素类型作用下的综合结果的反映。整体生态空间单元强调不同空间单元之间的连接方向及连接方法,对于空间单元间界面的设计及应用是生态空间单元研究的-大重点。在该尺度下,整体生态空间单元强调空间单元从小到大的组合和相联系模式,不同类型的空间单元之间的组合类型及与周边生态空间单元之间的多级作用模式。
- “生态空间单元基本构成——核心生态空间单元——整体生态空间单元”是中尺度生态空间单元研究的三个不同亚尺度,分别有其代表的空间特征和规律,生态空间单元基本构成是连接微观尺度的空间大小类型,而整体生态空间单元是连接宏观尺度区域生态空间的类型。
- 相似性是表示不同尺度都是由相同或相似的元素类型,通过相似的方式组合连接在一起,并且具有一定的功能和作用的特性。互推性突出不同尺度之间的尺度属性即尺度上推和尺度下推的可能性。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核心生态空间单元类型、组合方式和功能的多样性方面。稳定性和动态变化性主要用于描述正态生态空间单元或中尺度生态空间单元随时间的变化方面,它们的元素类型、范围、规模以及空间单元的组合模式每时每刻都在动态的变化之中,但是在整体上来说整个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依然保持原来的功能和属性。
- 在功能与意义方面,“核心生态空间单元”是承接“生态空间单元基本构成”与“整体生态空间单元”的过渡部分,也是我们分析景观核心功能的重要途径。如果说“生态空间单元基本构成”是我们平日里最能感受到的空间尺度,我们在其中进行多种多样的生活生产活动,“整体生态空间单元”是我们在飞机上俯视我们城市的空间尺度,是能最快地捕捉到城市空间的独特性的空间类型,那么“核心生态空间单元”则是我们综合多种多样的功能,在某一个区块中主要进行的体系化的活动类型,这是忽略某些次要或不重要的活动的结果,能让我们快速把握区域的活动功能类型在探究区域的重要活动类型的同时,我们发现重要的活动类型与场地边界关系密不可分,许多行为发生在边界区域,而边界又可以将人们引向其他活动区域。
- 景观的构成要素、空间格局、空间过程和空间感知是对景观空间的特征进行分析的4个维度……景观空间是一个在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作用与协同演化发展下,以空间过程为依据,由构成要素和空间格局通过水平拼接与垂直嵌套而形成的具有尺度特征、感知意义和多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一个健康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组成物种所提供的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需求有支持和满足作用的产品、资源和环境,包括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食品、资源和自然环境,提供气候调节、灾害减缓、环境自愈等生态功能,以及满足人类精神和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 根据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理论与C-3P理论,对于景观空间的分析与评价可从构成要素(Component)、空间格局(Pattern)、空间过程(Process)和景观感知(Perception)四个维度上展开:构成要素是组成景观空间和形成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空间格局是景观空间功能性、特征性和在时间尺度上发展演变的表达载体,空间过程是景观空间可持续发展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延续的实现途径,景观感知是从人类需求出发对于景观空间现状与发展的感悟结果。
- 景观绩效评价的首要问题是确定评价内容并对景观绩效的类别进行划分,而生态系统服务的类别可作为景观绩效分类的依据与参考,同时也是对景观空间多样化功能的识别与归纳……首先从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出发,基于人类对景观空间三个层次上的需求,即安全需求、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将景观空间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依次划分为三大类别:生态安全保障服务、物质产品生产服务和景观文化承载服务。然后,通过对景观空间四个分析维度,即构成要素、空间格局、空间过程和景观感知四个方面提供的具体服务内容的分析,得到12项对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各个空间维度的评价准则,包括要素的连续性、格局的整体性、过程的稳定性、感知的安全度、要素的生产能力格局的多样性、过程的可持续性、感知的满意度、要素的真实性、格局的可识别性、过程的地方性和感知的认同度。最后,对应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将景观空间绩效分为环境生态绩效、经济生产绩效和人文文化绩效三大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景观空间绩效的评价层次,根据三大绩效类型和12项生态系统服务评价准则,选取了较为重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33项具体绩效指标,最终形成了一个具有较强操作性与系统整体性、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景观空间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C-3P分析体系是指 :对一定尺度下景观空间的构成要素(Component)、空间格局(Pattern)、空间过程(Process)进行认知与分析,并以以上三方面的认知分析结果为对象进行景观感知(Perception)所建立的全面、系统且具有多尺度和多维度特征的区域景观空间分析体系。风景园林空间的多尺度特征决定了景观空间的多尺度特征。由于不同尺度所表现出的构成、结构和功能的差异,景观空间在不同尺度上的特征和具体体现也不相同。
- 基于C-3P分析体系对某一尺度上的景观空间进行分析认知的内涵如下:
- 基于一致性的分辨和逻辑性的提炼,将可以刻画土地空间景象的组织结构,即景观空间单元从整体环境中分辨出来,并理清各个单元之间的相互关联;
- 从提取的景观单元中,分解并命名每一种组成景观单元的构成要素,对其做出分类,并统计其数量、形态、分布等特征;
- 找出存在于景观空间内部,维持建立、维持空间组合以及维持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稳定生态关系的空间过程与联系,梳理景观单元的演化过程;
- 建立在对景观构成要素、格局和过程理解的基础上,对景观空间的表面现象和内部过程进行基于美学心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的感知与评价,从而构建对该尺度上景观空间丰富、立体、全面的体验与理解。
- 构成要素是景观空间中各个方面基础组成成分的统称,是形成整体景观环境的基本素材和最小且具有意义的景观单位,反映了一个景观空间的现状质量和发展水平。根据景观空间C-3P分析体系的总体研究框架,对构成要素的分析包括两个方面:
- 不同空间系统中构成要素的分类及特征;
- 不同空间尺度下构成要素的认知与分析。具有较强连续性、健康性和原真性的构成要素,是景观空间发挥功能并体现价值的先决条件。
- 基于所感知的环境产生某种理解,并试图从表面的杂乱中理出头绪。景观感知是人们基于对景观空间现状的客观观察,在物理与心理作用下进行的主观表述,其结果不仅是对客观事实的报导,更附加并参考了观察者心里已经存在的联系和期望。对于景观设计者与管理者来说,景观感知是一种将客观景物转化为主观意象的空间处理能力,即通过这一维度的空间分析,捕捉景观空间的核心特征、关键价值、潜在优势,并通过规划与设计手段加以利用或强化。
- 对于景观使用者来说,景观感知是一种使用和享受景观的途径,景观空间的质量、景观功能与服务、景观现状的优劣都可以通过使用者对景观感受的描述反映出来。因此,来自使用者的景观感知结果是获悉空间现状及人们对空间偏好、评价与期许的重要手段。
- 人们对于景观空间的感知随尺度的变化存在序列性的过程:当观察者随着尺度的推进逐级向下进行感知时,景观空间最初呈现的整体氛围逐渐淡去,空间结构、空间联系、构成要素的个性组成部分逐渐显露并清晰,即经历了“整体关系与特征感知一价值内涵与意象识别一细节认知与审美体验的过程。
- 人是认知景物的主体,景物是认知的客体,而认知则是主体的人对客体的景物审美和鉴赏逐步升华的过程。依据人们的感知规律并随着感知尺度的推进,在景观感知的第二阶段,要透过景观空间外在物化呈现的形、色等特征,对包容景物的空间中具有的情境关联、背景文脉,以及空间过程的动态性运作效果和静态的塑造结果,即空间格局进行深入感知。这一阶段的感知通常在复合景观尺度上进行以便观察到清晰的空间格局和丰富的空间过程。
- 单一景观尺度上对景观空间的分析,是在明确基本骨架和格局的基础上,对当中的填充细节进行完善的步骤,也是最能发掘景观内涵与精髓的环节。由于这一尺度的景观空间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尺度最为相关,也是最具地方性的空间表达形式,因此在调研与分析的过程中除了运用图纸、照片、遥感影像、文献资料等方式更需要通过实地勘察深入实际空间内部,体会真实的生产场景与生活氛围,此外与当地居民的访谈和询问,是进一步了解地方历史文化沿革和景观空间现状的重要途径,基于民众意愿的景观空间现状评价对于景观空间保护与发展策略的制定十分重要。
-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显著特征,景观往往是这个时代重要的特征之一。在这个大周期的内部,虽然在不同时期社会生态系统都在发生变化,景观也在随之变化,但这些变化是局部的和过渡性的,大周期的景观变化才能真正反映一个时期的主导特征以景观空间地方性机理为关键的图式语言也具有时间性和时代特征。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景观语言,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和表现意义。空间的多样性和实践的变化性造就了丰富的景观语汇和空间逻辑。一方面,历史形成的景观语汇和空间逻辑可以学习和积累下来,成为我们创造景观的语汇源泉,另一方面,未来充满了不可知的因素和想象空间,满足未来的需求和追求未来的发展趋势成为景观规划设计中追求创新的重要动力来源。因此,图式语言不仅要从历史中积累,还要通过多样化语境下的图式语言的融合和需求创新,实现景观规划设计语汇的创新和发展。
- 图式语言形成过程机理对应的是时间维度,过去到现在的发展过程,或是对未来的预测期望等。在整个语言体系构建过程中,研究对象的景观类型的确定是构建的前提,而在确定研究的景观类型时,本土性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基本空间单元中又可分为独立型基本空间单元和关联型基本空间单元。最初的空间类型分类决定了其适用范围,如本文研究的景观空间便是一个大前提,提取的景观语汇都是在这个空间类型下的典型语汇,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具体特征:
- 区域景观具有较高的均匀性。
- 斑块具有高度破碎化特征。
- 以水为中心构成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高度地方性特征。
- 以古镇为灵魂形成区域景观体系的核心。
- 从国际视角来看,尺度效应、尺度转换和尺度嵌套是国际上尺度研究的三个核心。尺度的这三个特征恰恰是图式语言内在逻辑的主要特征。景观空间尺度既具有空间客体决定的客观性,同时又具有景观空间感知主体的主观性。因此,景观空间尺度的大小与空间大小、高度、面积、数量、长短频度等有直接的关系但不是唯一的关系,景观空间尺度大小并不是这些因素所完全决定的。
- 地域文化景观(Territory Cultural Landscape)是存在于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的文化景观类型,是在特定地域环境与文化背景下形成并留存至今,是人类活动历史的纪录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并且,地域文化景观与特定的地理环境相适应而产生和发展,保存了大量的物质形态化的历史景观和非物质形态传统习俗,共同形成较为完整的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体系,主要体现在以建筑与聚落景观为核心的生活空间,以土地利用形态为核心的生产空间和以环境伦理为核心的生态空间三大方面。
- 凯利(Kelly R,2000)在阐述欧洲地域文化景观时指出“居住在特定地域的人们与邻里、农场、林地、河流、建筑等方面都和地方居民休戚相关,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些地方性特点具有多样性和细节化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和记忆正是欧洲景观丰富性和独特性的根本所在”。
- 因此,地方性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中文化景观的具体表现和载体。图式语言的本质是地方性的,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知:
-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之建筑与聚落图式。
-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之地利用肌理。
-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之水资源利用方式。
-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之生活居住模式。
- 图式语言的地方性和普适性是通过图式语汇和空间逻辑关系来实现的。世界各地优秀生态空间的示范性和共同特征决定了图式语言的普适性,也决定着图式语言的地方性特征。优秀样本空间的图式语言的普适性是可以学习、传承和推广的,而图式语言的地方性是可以挖掘、发现和塑造的。因此,图式语言是地方性景观形成的重要方法和路径。
- 对于形成过程机理的分析有归纳和演绎两种路径,当研究景观空间类型拥有较为丰富的过程性分析成果时,可在其基础上运用图式语汇进行演绎论述,并将论述过程中新获取的过程机理补充到最终的成果中,例如文化景观中的自然景观的形成过程性词法多体现为网状化过程、破碎化过程、带状化过程、散点化过程和核化过程等类型,文化景观中的网络空间的形成性词法常见于放射状网络形成过程、簇团状网络形成过程、格网状网络形成过程、带状网络形成过程、交织状网络形成过程等这些过程机理就是基于文化景观研究成果所总结出的常见类型。归纳的研究路径则是在空间关系分析的过程中,通过对具体空间关系形成机理的具体分析所重新构建的形成机理成果体系。空间关系机理主要有简单空间单元空间关系和复合空间单元空间关系两大类,每大类中根据分析的图式空间的不同又可分成多种类型。
- 研究在图式语言理论框架构建的过程中提出了本土性、时间性、尺度性、秩序性修辞性、修正性六个主要的句法构成,其作为句法发挥对“字”、“词”、“句”的统筹功能,这在不同类型的景观空间中具有普遍性,只是对于不同的景观空间类型而言其影响的表现形式或统筹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别。
- 对景观空间的研究和认知需要在结构性的基础上进行解构主义的思考和分析,透过整体的分解,探究部分与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过程和机理,并通过这些机理和语汇的掌握进行景观空间的重组和塑造。因此,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是景观空间图式语言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 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世界是由许多“状态”构成的总体,每一个“状态”是一条众多事物组成的锁链,它们处于确定的关系之中,这种关系就是这个“状态”的结构,也就是我们的研究对象。这是目前所知的最初的结构主义理论。结构主义也是系统论方法的重要基础。结构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内涵决定了整体对于部分来说是具有逻辑上优先的重要性。而其共时性则说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不仅是相互联系而且是同时并存的。
- 哲学家德里达Jacque Derida基于对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他认为符号本身已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解构主义是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叠加、重组,通过个体和局部的研究进而创造出新的不完全的整体。景观空间是具有高度系统性和结构性的整体。景观空间内从景观要素、景观单元、景观复合单元、景观复杂单元到景观空间整体的复合过程是景观结构主义下的完整过程。图式语言正是基于景观空间的结构主义理论实现景观语汇和空间逻辑的应用与整体景观空间的塑造过程。
- 我们周围的建成景观都是整体景观,如何认识景观,分析景观,了解景观背后的系统过程等成为研究和解剖整体景观的重要支撑。因此,就需要对整体景观进行解剖和分解因此景观的研究就需要解构主义的理论和思想方法,正是基于解构主义理论和思想方法才能开展景观的单元化过程和分析,建立正确的路径获得图式语汇和空间逻辑的积累。因此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成为图式语言理论体系和方法的重要方法论基础。
- 景观生态规划设计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态设计语言来指导并构成生态设计的基本范式和框架。景观要素、景观空间单元、基本组合与空间格局以及生态过程作为生态设计语言的基本构成,以生态流与生态过程为内在连接规律,将生态设计的空间图式、自然景观图式、文化景观图式、生态网络图式等连接为一个具有整体性、完整性动态性特征的整体性景观(王云才,2010)。
- 西蒙·贝尔——风景园林学的4个核心问题:
- 景观规划设计是基于对景观图式与过程的理解它是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实现国际、国家、区域和地方不同层面的合约、预案、规定和导则目标的重要方式。
- 鼓励社区中对地方景观图式与过程了解的地方专家积极参与决策过程。
- 在风景园林研究、规划设计和管理中,景观图式、认知和过程等设计词汇都是风景园林与环境学科的共同媒介。
- 景观图式、认知和景观过程方法在不同环境景观中广泛应用,并通过发展和调适适应一个国家和地方景观环境、景观尺度、景观资源和政治环境的需要。
- 整体景观空间是尺度嵌套体,图式语言的语汇和空间逻辑来自不同的尺度级对应的生态空间特征,因此,景观的图式语言也是一个将不同尺度语汇和空间逻辑通过尺度转换构成的完整嵌套体系。由于图式语汇和空间逻辑对尺度的依赖程度不同,有的对尺度的依赖性很强,很难实现跨尺度的转换和应用;而有的对尺度的依赖性较强,可以比较容易实现跨尺度的转换和应用。因此,图式语汇和空间逻辑的应用需要明确其尺度特征及尺度依赖性,从而确定尺度嵌套和尺度转换的依据和条件。尺度转换基本上存在尺度上推和尺度下推两个过程,是决定尺度转换的重要过程。
- 移就是语言学的术语,其原意指有意识地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法,移就的运用有使文句更简洁生动、使语句表达力强、给人想象的空间给人以无穷诗意的作用。而景观空间网络图式句法中的移就指的是整体网络空间在保留和延续既有背景环境网络的基础上,通过融入以维系特定人文生态过程为核心的网络化空间,赋予网络空间以更加丰富的人文内涵。
- 秩序的本意指有条理地、有组织地安排系统的各构成部分以求达到正常的运转或良好的外观的状态。以秩序型句法为导向的网络组织过程使网络整体体现融合了人文和地域景观特征,这种具有秩序性外观和内涵的网络组织过程以满足生存的现实需求为出发点,通过相似的环境改造方式对既定环境进行全面改造,从而使网络空间呈现出易于识别的形态特征。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特定地域内的居民而言,其并不会对整体网络格局形成系统认知,但是秩序型句法主导下的网络组织是以区域居民潜意识中相同的环境认知及改造方式为基础所得到的,以此为基础,区域内居民会形成统一的空间认知框架,这一框架对于特定地域的文化认同、社会关系的维系乃至以此为基础可能出现的新网络空间秩序的构建都至关重要。
- 修正型句法是一种对背景环境网络整体适应保留,通过局部改造以满足特定生存需求的网络构建方式,其改造方式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况,其一是通过局部空间网络化格局的营造,丰富网络整体的组织及构成,其二是通过生产及生活空间获取过程使潜在的背景环境网络凸显,但两者的前提均为不影响背景网络构成、格局的完整性和生态过程的连续性。
- 以水平及垂直格局层面的网络形成路径为依托,各层面耦合过程以相同的耦合基础最终形成了相同的整体耦合效应。研究发现,耦合过程产生及耦合效应形成所依托的基础都是单一类型廊道及节点的空间复合,这一基础所产生的局部耦合效应在网络的水平及垂直格局层面依靠不同的网络化组织方式实现相同的体系化整合即以整体生态效能的提升、空间认知框架的凸显及地域文化认同的强化为核心的复合网络整体耦合效应。在水平及垂直格局层面,网络耦合过程及效应的形成对网络空间关系组织的基本原则要求分别是单一类型网络基础构成的对位复合及复合网络基础构成的空间连接。通过对网络水平格局层面耦合过程及效应分析可知,实现单一类型网络合的空间组织原则是从属于不同单一要素网络的网络构成要素的对位复合,即节点与节点结合,而廊道与廊道结合,尽可能避免从属于不同单一要素网络的廊道及节点的组合过程的出现。通过对网络垂直格局层面耦合过程及效应分析可知,其耦合过程及效应的形成所遵循的网络空间组织原则就是以复合网络为核心的节点连接,通过这一过程实现网络局部耦合效应的体系化整合。
- 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理论体系主要由空间语汇(Vocabulary)、空间词法(Morphology)和空间句法(Syntax)三部分共同构建,其中空间词法(Morphology)和空间句法(Syntax)是整个景观空间图式语言体系的语法(Grammar)构成。
- 空间语汇(Vocabulary)作为景观空间构成元素的基础,主要由景观空间的“字”、“词”和“词组”构成。“字”是景观空间中单一的景观要素或类型的不同形态,一类字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形态表现方式。字是构成景观空间图式语言最基本的单位。“词”是单个景观要素或类型字的组合,可以是同一形态景观字的重复,也可以是不同形态景观字的组合。“词组”是多个景观“词”共同构成的一个独立的景观空间类型,是景观基本空间的构成单元或基本组合空间。在提取“字”、“词”、“词组”的过程中,三者数量上不存在绝对的正相关性。决定所提取的空间语汇数量的关键是最初选取典型图式时所涵盖的空间类型的丰富程度。
- 空间词法(Morphology)是在特定园林语境下的组合多个景观词或词组形成相对完整的景观空间序列的内在关系,控制形成经典空间单元。景观词法通常有形成过程词法和空间关系词法,形成过程词法又可分为网状化过程、破碎化过程、带状化过程散点化过程和核化过程;空间关系词法又可分为单一词法和复合词法。其中单一词法可以是由独立的景观词组构成的独立型景观基本空间,也可以是由偶发性、协调性和从属性关系决定的相互影响的关联性景观空间组合。复合词法则是通过空间融合(Fused)、并列(Parallel)、叠加(Overlaid)、嵌套(Nested)、重叠(Overlapping)、交叉(Intersecting)、交织(Interwoven)、咬合(Interlocking)以及空间连续(Continuous)、空间中断(Interrupted)等空间内在关系来塑造景观空间序列的规律。此外还有更加复杂的景观空间是由复合词法再复合而形成,如空间并列与空间咬合复合,空间并列、空间交织与空间重叠复合等。
- 空间句法(Syntax)是景观空间内部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是由景观基本单元空间和复合单元空间转变为整体景观的基本准则和关联关系。景观空间的句法原则主要有尺度、时间性、本土性秩序、修辞和修正六大原则。
- 图式语言体系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不断发生“与时俱进”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传统语汇的不断变化与创新,新的语汇不断补充进入语汇系统,老的语汇现实意义变化导致使用下降,有的语汇进入历史的词库,但总体来说,图式语言语汇系统是一个基于主体语汇稳定的动态调整系统,在整个系统中主体语汇体系的稳定是基于地方性环境、地方性本体文化所共同决定的语汇系统,这个系统是文化的根本,也是景观地方性的本质。
- 图式语言的传承就是地方性语汇和空间机理的传承,是图式语言核心稳定语汇和空间机理的传承。图式语言的优化在于图式语言语汇或空间机理的时代适应性和功能适应性,在景观图式语言体系中,很多语汇和空间逻辑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景观环境和景观功能的要求。
- 伴随着经济技术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建设在取得发展的同时又面临地域特色与城市风貌缺失的问题,主要原因包括:外因——全球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碰撞与冲击下的文化趋同;内因一一城市设计中的盲目抄袭、急功近利以及决策不足等导致的景观趋同。因此,关注城市景观设计的识别化,展现地域文化和时代内涵是21世纪风景园林发展的必然趋势。
- 识别化主要包括地域性识别和时代性识别两大层面。地域性识别主要体现于地表特征物体区别于周边区域的突出或隆起。从景观格局(Pattern)的尺度看,表现为对场地地域性价值的再认识与再挖掘,从而将地域特色注入人文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建设之中;从景观过程(Process)的角度通过对生态环境的破碎化修复及景观空间的主题化营造,改变目前人居环境中景观的分散与拼凑化现状,在区域范围内营造协调、统一的人文景观氛围;从景观感知(Perception)的角度,地域性识别将重点关注风景园林给人带来的地域性独特体验如:对乡土材料的感知、对场地本真的回忆与对乡愁情怀的激发等。时代性识别强调人类社会的动态发展与变化过程于风景园林之中的体现和表达。
- 景观是历史文化过程的载体,景观的生命力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不断演变、呈现出新的历史性特征。从景观格局(Pattern)的角度看,时代性识别在于表达出历史空间及文化要素在当今时代的保留、改造及与现代形式融合模式;从景观过程(Process)的角度突出历史人文思想在景观情景化塑造中的应用;从景观感知(Perception)的角度则在于激起人们对场所历史文化背景的共鸣,继而引发相应的联想与对当下的思考识别化是风景园林塑造的活力源泉。在全球趋同化形势下,地域性特色的转变便尤为重要,时代性印记的沉淀也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