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德
出版地:上海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9月
ISBN:978-7-5608-6581-2
内容摘要:
该书以城市与区域规划的传统研究对象一一城市势力圈为主题,介绍该概念与城市社会经济影响力的关系,以及其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由理论篇和案例篇组成。理论篇介绍势力圈的基本概念和划分势力圈的方法,作者开发的3个版本势力圈分析系统软件的原理、功能和操作方法,以及这些软件在代表性案例中的应用成果。案例篇以势力圈分析系统软件HAP、USAP及HAP.net功能的逐步完善为线索,详细介绍其在不同规划案例中的实践应用,包括:全国省会城市势力圈研究,区域城市势力圈随时间变化情况及预测,交通因素对势力圈的影响,城市对外交通与空间发展研究及预测,城市内部商业中心规划与实际服务效能对比研究,等等。
原文摘录:
- 为了使城市规划的编制更科学合理,许多学者将城市地理学中的城镇势力圈概念引入城市规划学科。实践证明:划分城镇势力圈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各个城镇的空间影响范围,明确区域内不同城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确定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指导各级城镇体系规划和总体规划;同时,还能够对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的合理配套建设,确定城市的性质、发展方向提供有力依据。
- 城镇势力圈划分是城镇体系规划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它对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现状分析与未来预测、划分城市经济区、统筹安排区域性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 在 20 世纪 50 年代前,对腹地的研究以中心地与腹地之间相互联系的流态分析为主;50 年代后,主要基于不同等级中心地辐射范围而展开,研究方法也由定性描述发展到数学模拟法。20 世纪中后期,城市腹地概念逐渐完善,并形成不同的理论。
- “三地带”学说、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都市-腹地理论世界城市理论和信息腹地理论,基本上奠定并丰富了城市腹地理论在内涵、特征、形成机理及空间形态上的理论基础。
- 城市势力圈主要具备以下三方面特征:
- 城镇影响力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影响能力成正比。通常,城市与外界的联系是以人口、物资、货币、信息等社会经济活动来体现的。这些社会经济活动总量越大,表明该城市的社会经济影响力越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该城市对外界的影响力越大,城镇势力圈范围也越大。同时,城市与外界联系也会对自身地区产生一定的影响。
- 城市影响力随距离增加而衰减。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因距离的增加而衰减。距离的这种衰减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运输费用。一般来说,运输费用随着运行距离的增加而递增,运行距离越大,城市要付出的代价越高,城市影响力的衰减作用也越明显;此外,距离越大,便捷程度相对越低,运输工具的转换次数可能也越高,中转费用的增加带来运营费用的增加,从而使城市影响力减弱。二是时间效益。在交通速度一定的情况下,距离城市越远,需要花在交通上的时间就越多,城市的影响力也越低。
- 城市之间的影响力存在差异性,并相互影响。假如孤立地考虑城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个城市的影响力有可能波及非常广大的区域,但在区域与南业中心吸引力、距离的反作用力以及系统中其他商业中心的竞争等因的影响紧密相关。商业中心的吸引力越大,消费者在该商业空间购物的概率就越大;而商业中心的吸引力越小,消费者在该商业空间购物的概率就越小。
- 经验法因资料的获得相当困难而不实用,理论法中除断裂点模式简单易行有较多实际应用外,其他方法大都操作繁杂,也不实用,断裂点法得出的结论是分界点,而不是面上的分界线,是不完全的势力圈划分,以两城市之间势力圈划分或以单一城市为中心势力圈划定为主,解决城镇体系中多中心城市势力圈划分问题的研究案例极少。
- 对于区域中的任意城镇 ,判断其与其他各城镇的通信量大小,根据首位对地法决定其上位城镇。当通信量数据缺失时USAP自动生成相互作用两矩阵并根据辐射强度择大法作出判断。对于所有城镇采用此方法判断其所属上位城镇,即可得到该区域中整个城镇体系的等级网络结构。
- 在大数据背景下,规划师对居民空间行为的洞察力大大提升,问题的关键在于可靠实用的中心识别方法。传统数据环境中应用的方法,如局部加权回归及其他优化的方法存在一定问题。随着数据的空间精度大大提高,采用传统方法识别的中心往往不及规划师直观观察结果。因此,我们提出一种简单、高效的局部回归识别方法,应用于手机信令数据,识别上海市域现状生活中心体系,并对结果进行等级划分,定量描述生活中心的等级分布特征,并根据手机数据反映的用户实际使用各中心的行为状况,划分各中心的势力圈。
- 城市中心体系的研究源于中心地理论和图能-阿隆索(Thunen-Alonso)模型,在新古典经济学假设下,市场对(全局/局部)最优区位的竞争形成集聚,从而形成中心。在“中心体系”语境下,中心具有等级性和局部性,是指要素分布密度显著高于周边区域且对周边要素分布有显著影响力的地区。具体识别方法可分为参数法、半参数法和非参数法,由于参数法需要研究者非常了解对象城市以选择合适的函数形式和参数,普遍应用价值不高,因此国内外研究中识别方法的发展趋势以半参数和非参数方法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