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 /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作者:(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翻译:周小进
出版地:上海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1月
ISBN:978-7-5327-9019-7

Alfred Adler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内容摘要: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自卑感,是人类改善自身处境的动力之源,是人类追求优越感的原动力。在《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首创“自卑情结”一词,阐述了自卑感的形成及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教导个人如何超越自卑感,将自卑感转变为对优越感的恰当追求,从而超越自我、活出生命的意义。

原文摘录:

  • 如果有人竟想抛开意义,只专注于事物,那他会非常不幸。他会将自己与他人割裂开来,他的行为于己于人都将毫无用处,换句话说,他的行为没有意义。然而,任何人都无法抛开意义。我们在经历现实之时,总会赋予其意义;我们所经历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经过解析后的现实。因此,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推定,这种意义总是没有完成的,或多或少都不完整,甚至可以说这意义永远无法达到绝对正确意义的世界,就是错误的世界。
  • 不同的人,会赋予生活不同的意义,而且如前所述,每个人所赋予的意义中,或多或少都有错误。谁也无法掌握牛活的终极意义,而且我们还可以说,任何能够发挥实际作用的意义,都不会百分之百错误。所有的意义,都位于全对和全错这两个极端之间。
  • 面对职业、友谊和性这三个问题,他们没有信心通过合作加以解决。他们赋予生活的意义是私人的,他们的目标如果达成,对其他人没有好处,他们的兴趣也不会超出其自身。他们的成功,不过是某种虚幻的个人优越感,他们的胜利也只对他们自己有意义。
  • 私人的意义,实际上就是没有意义。意义只能在交流中存在:只对某一个人有意义的话,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的目的和行动也是这样,其唯一的意义,就是对他人的意义。
  • 如果某个人类个体,在赋予生活意义之时,希望做出贡献,如果他的所有情感都指向这一目标,他自然会将自己调整到适合做贡献的最佳状态。他会让自已适应这一目标,他会训练自己的社会情感,并从实践中获得技能。既然有了目标,训练就顺理成章。这时候,也只有这时候,他会开始发展自己,以解决生活中的三个主要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
  • 童年的不愉快经历,可能被赋予完全相反的意义。有些人不会专注于过去的不愉快经历,除非从中能看出今后补救的方法……个体心理学突破了决定论。任何经验都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导因。经验的震撼即所谓的“创伤”一一不使我们痛苦,而使我们从中抽取适合我们目的的东西。我们赋予经验以意义,并以此决定自己的命运,而且,当我们以具体经验作为未来生活的基础时,其中很可能会有些错误。
  • 意义不是由环境决定的,我们赋予环境以意义,从而决定自己的命运。
  • 我们的理论必须来源于经验,必须在实践中经受住考验。我们生活在身体与心智的相互交融之中,我们面临着实践的巨大挑战,因此必须找出正确的理论观点。
  • 个体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解决了这个问题中的很多麻烦。这不再是个非此即彼的问题。我们认为,身体和心智都是生命的表征,是生命整体的构成部分。我们开始在这一整体中去理解两者的互动关系。
  • 人类对其环境所做的改变,我们称之为我们的文化,而我们的文化,就是所有人的心智让其身体所做的动作的总和。我们的工作,是由我们的心智激发的。我们身体的动作由心智指导和辅助。我们在所有人类表征中都能发现心智的目的性,概莫能外。
  • 但是,过于强调心智的作用,也并不恰当。如果我们要克服困难,身体上的适合也是必要的。因此心智在掌控环境之时,要让身体得到保护——让它避开不适、疾病、死亡、损伤、意外和功能失灵。
  • 个体的情绪感受体现了他赋予生活的意义,以及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设定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尽管感知掌控着身体,却并不依赖于身体。人的情绪感受主要依赖于他的目标以及生活方式。
  • 个体心理学的一个新视角是:我们发现情绪绝不会与生活方式相冲突。只要有目标,情绪总会进行自我调节,以促使该目标的达成。
  • 个体心理学中,我们要预设生理过程的存在,但我们对心理目标更感兴趣。我们不关注焦虑如何影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我们要找的是焦虑的目标和作用。
  • 我们不满足于对愤怒进行生理学描述,我们的经验表明,愤怒是掌控他人、控制局面的手段。毫无疑问,每一种身体或心智的表征,都建立在遗传材料的基础之上,但我们关注的是个体如何使用这种材料,努力达成某个具体目标。
  • 和生活方式一样,情绪的基调也是固定的。举例来说,儒夫永远是懦夫,哪怕他面对弱者趾高气扬,或是在有别人保护时显得非常勇敢……谁也不能证明他有焦虑之感,但他花这么大气力去保护自己,就充分说明了他性格中的怯懦
  • 性和爱的领域也有类似的证明。个体渴望走近他的性目标时,属于性的那种感觉就会出现。他会集中精力,排除与此相冲突的任务和兴趣,这样他就激发了恰当的感觉和功能。如果他不把其他任务和兴趣排除在外,就会出现感觉和功能缺失——比如阳痿、早泄、性变态和性冷淡。这些反常,原因总是错误地以获得优越感为目标以及错误的生活方式。
  • 他的这种负罪感变成了一种工具,让自己显得比其他人更加诚实,他用这种方式努力获得优越感。然而,他努力的方向是生命中无用的东西。他逃避考试和工作,这体现了怯懦,以及更为强烈的无能感,他全部的神经症,都是在有意排斥他担心失败的一切活动。
  • 一般在四五岁的时候,个体形成整一的心智,确立心智和身体之间的关系。他加工自己的遗传材料以及从周围环境中获得的印象,使其符合他对优越感的追求。到五周岁的时候,个体的人格已经定型了。
  • 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对其身体所获印象的态度。我们也开始明白,人类心智上的巨大差异是如何产生的。身体若不适应环境,难以满足环境所提出的要求,心智就会觉得它是个负担。
  • 除弱智儿童之外,夜尿症是可以克服的,只要孩子不再利用器官的缺陷去达到错误的目标。但是,大多情况下,人们的做法不能鼓励这些孩子去克服夜尿症,而是会让他们继续下去。有技巧的母亲会给予正确的训练,但如果母亲缺乏技巧,本可消除的缺陷会一直存在。在肾或膀胱有问题的家庭中,一切与小便有关的事情,往往都会过分强调。
  • 身体的总体状态和成长过程受心智的影响,并反应心理的错误或不足。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身体上的表征显然是心智缺失的结果,是因为没找到补偿某种困难的正确方法。
  • 无论什么动作,整个身体本身都处在紧张状态下,不过其具体表现有时候并不清晰。我们所说的表征,指的是能够观察到结果的部位。如果仔细查看,就会发现其实身体的每个部分都参与了情绪表达。生理上的表征,是心智和身体作用的结果。必须注意身体和心智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为两者都是我们所关注的整体的构成部分。
  • 如果有丰富的经验,我们能从个体的部分表征上判断他合作的能力。人们一直在寻找类似的表征,尽管他们自己并不知道。合作的必要性总在驱使着我们,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些线索,不是凭借科学的方法,而是通过直觉,并能根据线索在这混乱的生活中找准方向。同样,我们也看到,历史上重大变革发生之前,人们的心智已认识到调整的必要,并已经在为之努力。不过只要努力仅出自本能,错误就在所难免。
  • 我们可以给心理学进一步下个定义:心理学就是理解合作中的缺陷。
  • 既然心智是个整体,同样的生活方式贯穿着心智的所有表征,那么个体的所有情绪和思想都必须与其生活方式相一致。如果我们看到某些情感引发了困难,又与个体自身的福祉相背,那么试图从改变这些情感着手,是完全无用的。它们是个体生活方式的正确表达,不改变个体的生活方式就无法根除。
  • 个体心理学在教育和医疗方面对我们有特别的启发。我们不能去治疗某个单一症状或单一表征。我们要去寻找整个生活方式中的错误,要关注心智如何解析经验,赋予了生活什么样的意义,接受身体和环境的影响之后它又做出了什么反应、采取了什么行动。这才是心理学的真正任务。
  • 现代心理学家普遍采用的这些做法,可以用来解读个体心理,但条件是必须能够证明某种特殊的、确定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才是心理学合理的研究对象和调查材料,以其他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流派,关注的主要是生理学或生物学,如刺激与反应研究、创伤或惊骇事件的后果研究、遗传能力及其发展情况研究等,都属于这一类。
  • 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关注的是心理本身,是整一的心智,我们研究个体赋予世界和自身的意义、他们的目标、努力的方向以及他们面对生活问题所采取的方法。要了解个体在心理学上的差异,目前我们掌握的最佳方法是评估个体的合作能力。
  • 一定程度上,我们所有人都有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有希望改善的某种处境。如果能保持勇气,那我们就会用唯一直接、务实、令人满意的方法改善处境一去努力消除自卑感。没人能长期忍受自卑感。我们所陷入的紧张状态,会迫使我们采取行动。
  • 神经症患者之间的差别,不在于一个有自卑情结,而另一个没有。他们的差别在于他们感到无法发挥生活有用之处的具体情景不同,在于他们为自己设定的努力和活动的局限。
  • 有强烈自卑感的个体,未必就是顺从、安静、内敛、平和的人。自卑感有成百上千种表现形式。
  • 就算遭受挫折的个体,不用务实的努力去改善处境,他还是无法长期忍受自卑感,还是会努力消除这种感受,只是他所用的方法不会带来进步而已。他的目标仍旧是“超越困难”,但他不会去克服障碍,而会想办法麻醉自己,或者自我陶醉,以获得优越感。
  • 假如他觉得无法应对工作上的问题,那他可能在家里当个暴君,试图以此挽回自己的重要性,也许用这种方法,他能麻痹自己,但真正的自卑感会一直存在,他还是有与以前同样的自卑感,陷于与以前同样的处境。这会是他心理生活下永远的暗流,这种情况,我们真的可以称为“自卑情结”了。
  • 如果个体遇到某个问题,他既不能做出相应调整,也没有应对的能力,并目明确表示他相信自己无法解决,这时候就出现了所谓的“自卑情结”。
  • 自卑的感觉总会产生压力,因此也总会有补偿的行动,但这种行动指向的是优越感,而不是解决问题。指向优越感的行动,就是指向生活无用的那一面,真正的问题会被搁置或排除在外。个体会努力限制行动的范围,致力于避免失败,而不是奋力拼搏获得成功。面对困难,他给人的印象是犹豫,站在原地不动,甚至后退。
  • 每一个自杀案例中,我们总能发现,自杀者将其死亡的责任归结在某个人身上,仿佛自杀者在说:“所有人中,我是最温柔、最敏感的,而你们却如此残酷地对待我。”
  • “俄狄浦斯情结”的受害者是受到母亲溺爱的儿童,他们所受的教育让他们相信,他们的愿望本身就有得到满足的权利,他们从不明白,在家的范围之外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别人的好感和喜爱。成年以后,他们仍然要依赖母亲。
  • 生命太短,我们的身体太脆弱.生活的三大问题,需要更丰富、更全面的解决方案。我们能够无限趋近某个解决方法,但我们绝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成就。无论是否有合作能力,所有人都必须努力活着,解决生活问题只是在有合作能力的人身上,那是和共同利益相符的。
  • 我们最终都不可能达到生活中的最高目标,这是事实但我想谁都不会为此担忧。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有一个人或者全部人类,已经达成了最高目标,再也没有任何困难了,那么我们会觉得那种情况下的生活非常无聊。一切都可以预见,一切都可以提前算好,明天不会出现意料之外的机遇,未来也没什么可期待的。其实,对生活的兴趣主要来自缺乏确定感,如果我们对一切确信无疑,如果我们无所不知,那就不会再有讨论或发现,科学将会终结。
  • 我们必须去寻找其背后的统一性,寻找人格的整一性,这存在于他所有的表征之中。我们拿来一个不规则三角形,置放在不同位置,每个位置似乎都能给我们一个不同的角度,但如果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三角形本身总是一样的。原型也是如此:任何单一表征都不能穷尽它的内涵,但我们却能从所有表征中识别出它来。
  • 我们不能轻易就某种特定的努力方式下结论,但我们能在所有目标中发现一个共同因素——努力变得像神一样。
  • 只要我们认识到,追求优越感是所有人的共同努力。这样我们就能将自己放在他们的位置上,同情他们的努力。他们所犯的唯一错误,就是把努力都用在于生活无用的地方。一切人类创造的背后,都是追求优越感的努力,这是我们一切文化成就的源泉。
  • 然而,他们没有勇气朝着于生活有用的那一面努力。自卑情结告诉他们:“在合作中获得成功,你可不行。”他们回避了生活中的真正问题,忙于各种花拳绣腿,以证明自己的力量。
  • 我们人类的劳动分工,能够容纳各种各样的具体目标。正如前文所述,也许每一种目标,或多或少都含有错误,我们总能找到可以批评的地方。孩子的优越感各有不同体现,有些是数学知识,有些是艺术,还有些是身体的力量。
  • 早期记忆尤其重要。首先,早期记忆中有生活方式最初的源头和最直接的表征。我们能据此判断某个孩子被溺爱还是被忽视,接受了多少与他人合作的训练,愿意和什么样的人合作,面对过什么样的困难,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 既然全部人格的关键,在于个体努力去占据某个优势位置,那么我们在个体心理生活的每个节点上就都能看到。认识到这一点,能够帮助我们完成理解个体生活方式的任务,具体有两个方面:
    1. 其一,我们可以选择从任何地方开始。个体的每一种表征都会引领我们到同一方向——同一动机、同一旋律,那是人格构建的中心;
    2. 其二,我们拥有大量的材料。每一句话、每一种思想、每一种感受、每一个姿态,都有利于我们的理解。
  • 我们面对的不是已经消失的东西,而是一个人类个体有内在逻辑的某些特点,一个活生生的人格,能在我们面前以不断更新的方式持续展现其自身意义。
  • 所有心理表征中,个体记忆是很有说服力的。个体随身携带着记忆,随时随地提醒他自身的局限以及环境的意义没有偶然的记忆:个体经历的印象难以计数,只有当他感觉某些印象对其处境有所影响时,他才会选择记住,无论他的感觉多么模糊。
  • 他的记忆代表了“我的生活故事”,他会重复这一故事,从而警告自己或安慰自己,让自己专注于目标,并通过以往的经验,借助已检验过的行事风格,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利用记忆来稳定情绪,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 要了解个体的人格,我总要问他的第一段记忆。有时候人们不回答,或者说不知道哪件事最早,但这本身也能说明问题。我们可以推测,他们不愿意讨论最根本的意义,还没有做好合作的准备。……很少有人理解他们的第一段记忆,因此通过早期记忆,大多数人都会以坦诚自然、完全中立的方式,透露出他们的生活目的、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们对环境的看法。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早期记忆简明扼要,因此可以用于广泛的调查。我们可以让全班同学写下他们的早期记忆,只要解析方法得当,我们就掌握了每个孩子的情况,这是非常宝贵的。
  • 早期记忆二:我最早的记忆是我祖父的葬礼,那时候我三岁。写这句话的是个女孩。死亡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意味着什么呢?她见过死亡,那是生活中最大的不安全感、最大的危险。
  • 弗洛伊德的观点,是真正努力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梦的意义。但是,在某些方面,弗洛伊德的解析却脱离了科学的范围。例如,弗洛伊德假定心智在白天和晚上有所不同。“意识”和“无意识”互相对立,梦有其特殊的法则,与日常思维的法则相对。只要看到这样的对立,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是不科学的心智态度。
  • 但从科学的角度看,它们的关系并非对立,而是变化。它们只是程度上的差异,根据其是否趋近某种虚构的理想状态而进行排列。同样,好与坏正常与不正常,都不是对立的,而是变化的。任何理论,一日将睡眠与清醒、梦中的念头与白天的念头对立起来,那就肯定不科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 追求满足感,只是无数追求优越感的方式中的一种,我们不能把它当作人格所有表征的核心动机。而且,如果我们真发现了梦的目的,那我们也要去弄清楚,假如不记得梦、不理解梦的话,做梦又有什么目的。
  • 梦不是清醒生活的对立面,梦必须永远和生活中其他行为及表征相一致。如果白天我们努力达成获得优越感这个目标,那么晚上我们应该同样关心着这个问题,好像我们在梦里有个任务要完成,好像我们在梦里必须努力追求优越感,每个人做梦应该都是这样。
  • 与孩子的斗争,永远是失败的斗争:永远不可能通过斗争,逼迫或争取孩子进行合作在这样的斗争中,最弱的人总是最终的胜利者。如果我们所要求的东西,他拒绝给我们那么这个东西是不可能用强制的方法获得的如果我们认识到通过强制的力量不可能赢得合作和爱,那这个世界上要省却很多无用的努力,也不会出现那么多矛盾。
  • 女性和男性是平等的,证明她们也应该得到尊重,得到发展能力的机会人的能力只有通过社会情感才能发展,这一点没错,但社会情感只会引导她们走上正确的道路,不会在她们的发展道路上设置任何外部障碍和局限。
  • 如果我们明白了儿童的成长发育,绝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只有孩子希望占有母亲全部注意力、赶走所有其他人的时候,“恋母情结”才可能出现。这种欲望与性无关,只是要让母亲屈从,完全控制她,将她变成奴仆。
  • 既然婚姻是合作关系,那么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凌驾于另一方之上。这一点,我们考虑得还不够细致,在家庭生活的所有行为之中,都不应该使用权威。如果其中一名成员地位特别突出,得到了比其他人更多的关注,那是件不幸的事情。
  • 父亲要做的,几句话就可以总结。他自己首先要对妻子、孩子以及整个社会友善。他必须用积极的方式应对生活的三大问题——职业、友情和爱,他必须和妻子平等合作照顾和保护家人。他必须牢记,女人在创造家庭生活中的角色不可压制,他的任务不是将母亲从王座上推下来,而是与她合作。
  • 很多父亲利用自己的经济地位统治全家,但家庭中不应该有统治者,应该尽力避免一切不平等的感受。每位父亲都应该认识到,我们的文化一直过于强调男性的优先地位,使得他的妻子与他成婚时,很可能多少都有些担心被他掌控,处于较低的位置。他应该知道,妻子虽然是个女人,虽然不像他自己那样养家糊口,但她并不因此就低人一等。无论妻子是否为家庭提供经济支持,如果家庭生活是真正的合作,那么谁赚钱、钱属于谁,就不应该是问题。
  • 如果丈夫和妻子有不同的朋友,那是有真正的危险的,他们应该生活在同一个社会圈子里,避免各有朋友、相互隔绝。当然,我不是说他们应该一起用餐,永远不独自出去,而是他们相处时应该没有障碍。
  • 如果他们还认为父母是家庭的中心,就不能建立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庭。这个问题涉及所有人的合作能力。有时候男人的父母过于妒忌,想知道儿子生活的一切,这就给新的家庭造成了困扰,他的妻子感到自己没有得到充分认可,丈夫父母的干涉让她生气。男人违背父母意愿结婚时,这种情况最容易发生。他的父母也许是对的,也许是错的。儿子结婚之前,父母如果不满意,可以反对儿子的选择,但儿子结婚之后,他们就只有一个选择了,那就是尽一切力量保证婚姻的成功。
  • 丈夫不应该当着孩子的面过于强烈地表达对妻子的喜爱。的确,丈夫和妻子的爱,不能与他们对孩子的爱进行比较。两者是很不一样的东西,也不会互相削弱。但是,如果父母过于明显地表达相互之间的爱,有时候孩子们会觉得自己的位置受到了挤压,他们会妒忌,想要引起争执。
  • 父亲对男孩子、母亲对女孩子解释与性相关的问题时,应该小心谨慎,不要主动提供信息,只提供孩子希望知道且在其发展阶段能够理解的解释。我相信,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或许倾向于解释太多,但这样做不仅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而且也会激起他们尚未准备好的兴趣和情感。这种方法把与性相关的事情日常化了,好像那不过是寻常小事一样。
  • 成长中的每一个困难,都来自家庭中的对抗和缺乏合作。我们看看周围我们自己的社会生活,为什么最大的特点是竞争和对抗呢?实际上,不仅我们的社会生活如此,整个世界都如此。这时候我们就看到,把征服、压倒、超过别人当作目标的人无处不在。这样的目标是童年早期习得的,因为孩子不觉得自己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员,所以在对抗和竞争方面特别用力。
  • 学校老师的任务是发现孩子们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他们发现,有些孩子为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做好了准备,他们在家里已经受到过训练,对其他人有兴趣。有些孩子则没有准备好,如果个体面对问题却又没做好准备,那他就会犹豫、退缩。
  • 如果孩子有器官残疾,尤其不能让他有理由认为自己的智力或人格也受到了限制。我们在上一章已经讲过,同样的器官缺陷可能激励孩子付出更大努力、获得更大成功,也可能成为阻碍其发展的障碍。
  • 只要人类想逃避责任,用宿命的观点看待人类行为,认为性格特征来自遗传的理论就必然会浮出水面。这种理论最简单的形态,就是相信一个孩子刚出生就已经有好有坏。这样的看法很容易被证明是胡说八道,除非有逃避责任的强烈欲望,否则不会流行。
  • “好”和“坏”,和其他性格表征的描述一样,只有在社会语境中才有意义,它们是在社会环境中、在同类之间习得的结果,暗含着评判一一“有利于他人的福祉”或“有害于他人的福祉”。孩子没有出生之前,是没有任何社会环境可言的,出生时,他有向任何方向发展的潜能。他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取决于他从环境中以及从他自己身体上获得的印象和感受,取决于他对这些印象和感受进行什么样的解析,其中,教育所起的作用尤为关键。
  • 父母越要证明他还是个孩子,孩子就越要对抗,以证明自己是大人。在这样的斗争中慢慢形成了一种对抗的态度。这时候,我们就有了典型的“青春期逆反”。
  • 对几乎每个孩子来说,青春期意味着一件事情:他必须证明自己不再是个孩子。也许我们可以说服他,关于他不再是个孩子这一点是无须证实的,是不言自明的。如果我们能做到,那很多紧张状态也就自动消除了。但是,他如果觉得有证明的必要,那自然就会过度强调这一点。青春期的很多表征,都是因为他们渴望表现自己的独立、与大人的平等以及男人或女人的身份。这些表征的总体方向,依赖于孩子如何理解“长大”的意义。如果“长大”意味着摆脱控制,孩子会与各种限制进行抗争。
  • 在我们的文化中,总有男人优于女人的感觉,所以她们不喜欢当女人。这时候,她们就体现出我所说的“男性倾慕”。这在很多不同的行为方式上都有所体现。有时候,我们看到的不过是讨厌、回避男人。有时候她们对男人并不讨厌,但和男人一起会尴尬,不能跟他们说话,不愿意参加有男人在场的聚会,在性问题上往往感觉很不自在。
  • 人类发展的不同生命阶段,往往被赋予了过高的私人意义,好像那是彻头彻尾的改变一样。例如,大多数人对待更年期便是这样的态度。但是,这些生命阶段不是改变,只是生活的延续,其中出现的现象也没有特别大的重要性。重要的是,个体对这个阶段有什么期许,赋予了这个阶段什么样的意义,为了这个阶段做过什么样的准备。青春期一出现,人们常常大吃一惊,好像见了鬼一样。
  • 我们如果正确理解,就能发现青春期出现的情况并没有影响孩子,除非在某些情况下,社会环境要求他们的生活方式做出新的调整但是,他们常常相信青春期是一切的终结,他们所有的价值和意义都没有了,他们不再有合作和贡献的权利,没有人要他们了。青春期的所有困难都是由这样的感受发展而来的。
  • 如果孩子受到适当的训练,感觉自己是社会平等的员,明白他有做出自己贡献的任务,特别是他受过适当的训练,将异性看作平等的同类和朋友,那么青春期对他来说就是个机会,他就能够开始创造性地、独立地去解决成人生活中的问题。
  • 罪犯之所以不同,不在于他的努力程度而在于他的努力方向。如果我们明白,他之所以朝那个方向努力,是因为他没有理解社会生活的要求、不关注他的同类,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他的行动容易理解了。
  • 罪犯对他人不感兴趣,他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合作,突破这个范围,他就诉诸犯罪,而往往当他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这个范围就突破了。不妨考虑一下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那些生活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就是罪犯无法成功解决的,最后我们会发现,我们生活中所有的问题,最终都是社会性问题,如果对他人不感兴趣,这些问题是无法解决的。
  • 所有罪犯都是懦夫,都在躲避自认为无法解决的问题从他们面对生活的方式上,我们看到了罪行,也看出了懦弱,同样,他们所犯的罪行也体现了懦弱。他们用黑暗和孤立来自我防卫,他们突然袭击,在别人还来不及自卫时拔出武器。罪犯认为自己勇敢,但我们不能愚蠢到也这么想。犯罪是懦夫对英雄主义的模仿。他们追求个人优越感的虚幻目标,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是英雄,这同样是统觉系统的错误和常识的缺失。
  • 有些罪犯先喝酒再去犯罪,以便逃脱责任。这一切都证明,他们要做出很大的努力,才能跨越社会兴趣的藩篱。我相信,在所有罪犯的描述中,都能找到上面的这些要点
  • 如果我们能够争取罪犯对人类福祉发生兴趣,对其他同类发生兴趣,如果我们能训练他们参与合作,让他们开始以合作的方式去解决生活的三大问题,那么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如果这一点做不到,那我们什么也做不了。
  • 到五岁时,儿童的心理已经成形:人格的碎片已经整合。遗传和环境对他的发展有所影响,但我们关注的不是孩子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他遇到了什么样的经历,而是他如何利用他的经历,如何从中受益,如何让经历发挥作用。我们必须理解这一点,因为实际上我们对遗传的能力或缺陷知之甚少,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蕴含于他环境中的各种可能性,以及他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可能性。
  • 经过了成千上万年,人类仍然没有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正确方法。之前使用过的那些方法似乎都没有用处,犯罪的灾祸仍然存在。我们的探讨给出了原因:我们从没有采取正确的手段,去改变罪犯的生活方式,去阻止错误生活方式的形成。做不到这一点,什么方法也不会真正生效。
  • 在这一切之中,我们都能看出他的自卑情结。他逃避劳动的环境,逃避与同类共存的生活中的种种任务。他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获得常规成功。他逃避合作训练,这又切实增加了他的困难-绝大部分罪犯都是没有技能的体力劳动者他通过养成一种廉价的优越情结来隐藏自己的缺陷感。
  • 关于失业问题,以及缺乏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的问题,我们可以想办法让想就业的人都获得工作。这是降低社会生活要求的唯一方法,这样大部分人类都能保住最后一点合作能力。毫无疑问,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罪犯的数量就会下降。(生产力限制,社会经济情况限制)
  • 当前文化中我们享受的一切好处,都来自他人的努力。如果个体不合作,不对其他人发生兴趣,不为整体做出自己的贡献,那么个体就虚度了整个生命,他们一旦消失,身后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只有于人类有所贡献之人,其努力成果才会留存下来。他们的精神会继续,他们的精神会永存。如果我们以此为基础来教育我们的孩子,他们在成长中会自然而然地喜欢合作。遇到困难,他们也不会怯懦,他们会坚定有力,能面对并解决最困难的问题,从而增添人类的共同利益。【着眼点比较超脱】
  • 有些人试图逃避职业问题,不工作,或者去做人类共同利益之外的事情。但是,我们总会发现,他们躲开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索取同类的支持。他们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靠着他人的劳动而过活,自己却不作出贡献。
  • 他们都属于人类,都生活在与同类的关联之中。如果某个人成了地球上该物种的唯一成员,那么他的态度和行为会完全不同。我们永远必须与其他人打交道,根据他人调整自我,对他人发生兴趣。这个问题最好通过友谊、社会情感和合作加以解决,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就朝着第一个问题的解决迈进了一大步。
  • 正是因为人们学会了合作,我们才有了劳动分工这个伟大的发现,这为人类的福祉提供了最大的安全保障。如果个体不与他人合作,也没有前人的合作成果可供利用,只是孤身一人试图在地球上存活下来,那么人类生命将无法延续。
  • 人类的第三种关系是,人属于两个性别中的一个,而不是另一个。他在人类延续中所起的作用,依赖于他对另一个性别的态度,以及他如何承担自己的性别角色……要成功解决爱情和婚姻的问题,必须有一份能贡献于劳动分工的职业,也必须与他人发生良好、友善的联系。
  • 这三者是同一种境况、同一问题的三个方面,这个总体的境况就是,人类必须在其所处的环境之中保存生命、延续生命。
  • 在我们的文化中,母亲的工作被低估了,常被人当作不受人喜欢或尊重的职业。母亲的工作只能得到间接的报酬,而且把做母亲当作主要职业的女人,往往在经济上处于依附地位。然而,家庭的成功既取决于父亲的工作,同样也取决于母亲的工作。无论母亲是操持家务,还是另有职业,她作为母亲的工作的重要性,都不比她丈夫的工作低。
  • 在学习这些科目的过程中,通过过去经验的整合,能很好地训练心智的各种功能。有些现代学校很注重手艺技巧和工匠精神,通过这种方法也能丰富孩子的经验、提升他们的自信。
  • 我们的任务是找出潜在的动机,看看他们如何努力,受到什么因素的激励,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上,获得优越感的目标是什么,他们觉得这个目标如何才能具体落实。
  • 从孩子的职业选择中,我们能观察他整个生活方式。他在告诉我们他努力的主要方向,以及他生活中最重视的东西。他看重什么,必须由他自己选择,因为我们自己无法说哪种职业更高、哪种职业更低。只要他做好工作,努力为他人做贡献,那么他就和其他人一样有用。他的唯一任务是努力训练自己、养活自己,在劳动分工的框架内确定自己的兴趣。
  • 有些人无论选择什么职业,都永远不会满足。他们希望的不是一份职业,而是轻松获得优越感的保障。他们不想面对生活的各种问题,因为他们觉得,生活给他带来问题,本身就不公平。
  • 绝大多数人在四五岁的时候对某些方向很感兴趣并且得到了训练,成年后也无法忘记,然而,由于经济方面的考虑,或者父母的压力,他们被迫换了方向,从事了他们不感兴趣的职业。这再一次说明童年训练的重要性。
  • 最常见的努力,是超越家庭中的某一位成员,尤其是超越父亲或母亲,这是很有价值的努力,我们高兴地看到下一代在上一代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 有些孩子永远不希望被放在领头的位置。他们的主要兴趣是找一位可以仰视的领导者,他们要追随另外一个孩子或某个大人。这样的发展是不利的,如果我们能够减少这样的屈从倾向,我会很高兴。
  • 如果家庭生活中过于强调金钱的价值,孩子们就会根据工作所能挣到的钱,来看待他们的职业问题,这是个重大错误,因为这样的孩子追随的不是能够对人类有所贡献的兴趣。每个人都要挣钱生活,这是事实;我们发现有些人无视这一点,成了其他人的负担,这也是事实。
  • 职业有时候能用作逃避的借口,也能变成躲避社会和爱情问题的理由。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夸大工作上的活动,以此来摆脱爱情和婚姻的问题。有时候我们还发现,职业被当作了失败的借口。
  • 人类最古老的努力,就是加入同类的大军。正是因为对同类的兴趣,我们这个物种才取得了进步。
  • 宗教要求的最重要任务一直是“爱你的邻居”。从这句话中,我们同样看到了增加对同类兴趣的努力,尽管形式不同。有趣的是,今天我们能从科学的角度确认这种努力的价值。受到溺爱的孩子问:“我为什么要爱邻居?我的邻居爱我吗?”这就体现了他缺乏合作训练,只对自己感兴趣。正是这些对同类不感兴趣的个体,在生活中会遇到最大的问题,也会给他人带来最大的伤害,人类所有的失败,都出自这样的个体。
  • 在政治中,我们知道最好的方法都可能被滥用,但是不会合作的人不可能通过政治取得任何成就。每个政治家的最终目的都应该是人类的进步,而人类的进步则意味着更高层面的合作,我们往往缺乏足够的手段去判断哪位政治家或哪个政党能真正带来进步。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做出判断。
  • 阶级运动也是群体运动和合作,如果其目标是人类的进步,那我们就不必持有偏见。因此,对任何运动进行判断,都应该看它是否能够增加对同类的兴趣。我们会发现,有很多方法是增进合作的,也许有的方法更好,有的方法更差,但如果目标是合作,那就没必要因为某种方法不是最好的而攻击它。
  • 我们要反对的,是只关心别人给予了什么、只追求个人利益的生命观,这是我们能想到的个体发展和共同进步的最大阻碍。只有通过对同类的兴趣,人类的能力才能发展。说话、阅读、写字,都是与他人之间的桥梁,语言本身就是人类的共同创造,是社会兴趣的结果。理解是一件共同的事情,而不是私人的能力,所谓理解,就是以我们期望每个人都能理解的方式理解,就是我们通过某个共同的意义与他人相连,就是听从全体人类的共同常识。
  • 有些人追求的主要是他们自己的兴趣和个人的优越感他们给生活下了私人的定义,即生活只为他们而存在,但这不是理解,只是一种全世界都无人认同的观点。因此,我们发现,这样的人不能和同类建立联系。
  • 抑郁症像是长期发酵的愤怒和指责,针对的是他人,尽管目的是为了获取关注、同情和支持,看起来却像是因为自己的内疚而郁郁寡欢。抑郁症患者的最初记忆一般是这样的:“我记得我想在沙发上躺着,但我哥哥已经躺在那儿了,我拼命哭,最后他只好让开。”
  • 我们已经看到,父亲和母亲相互之间应该是好朋友,在外面的世界中应当有着亲密良好的友情。这样他们的孩子就会觉得家庭之外也有着值得信赖的同类。我们还看到,孩子在学校里应当感觉是班级的一分子,和其他孩子是朋友关系,也能够依靠他们的友情.家庭和学校的生活,是为更大的世界做准备的。其目标是教育孩子成为同类,成为全体人类中平等的一员。只有这样他才能保留自己的勇气,面对生活问题时不会紧张,也会为这些问题寻找有益于他人福祉的解决方案。
  • 如果他能够成为所有人的好朋友,通过有用的工作和幸福的婚姻为全体人类做贡献,那他永远不会觉得不如他人或者被他人打败。……他会确信当前的时代只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他自己也属于整个人类发展进程过去、现在、未来-的一部分,但与此同时,他也会觉得在这个时代中,他能完成创造性的任务,为人类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个世界上的确存在邪恶、困难、偏见、灾难,但这是我们自己的世界,它的好和不好,也都是我们自己的。
  • 履行自己的任务,就意味着以合作的方式解决生活的三大问题。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友善的同事、同类的朋友、爱情和婚姻中的真正伴侣,这是我们对每个人的全部要求,也是我们能给予他的最高赞扬。如果要用一句话总结,我们可以说,他应当证明他是我们的同类。
  • 如果有人问我爱情和婚姻的意义,我会给出如下定义,尽管这个定义可能不完备:“爱情,以及爱情的完成形态婚姻,是对一位异性伴侣最亲密的奉献,表现在身体吸引志同道合、生儿育女等方面。很容易看出,爱情和婚姻是合作的一种形式,不仅是为了两个人的福祉,也是为了全人类的福祉。”
  • 我不是说,我们可以把爱情和婚姻当作完全独立的问题进行评判,在这方面,人类不可能完全自由:不可能单纯按照自己个人的想法去解决问题。每个人都受到确定关系的束缚,他的发展必须在确定的框架中进行,他必须在框架许可的范围内作出决定。
  • 这三种主要关系基于如下事实:我们生活在宇宙中某个确定的地方,只能在环境的局限和机会中发展,我们生活在同类之中,我们必须学会与同类协调,我们生活在两性之中,整个种族的未来依赖于两性之间的关系。
  • 很容易理解,如果个体对他人及全人类的福祉感兴趣,他所做的一切都将受到同类兴趣的指导,在解决爱情和婚姻问题时,他会采用考虑他人福祉的方式。
  • 有些人对人类的福祉不那么关注。他们潜在的生命观不是“我能为同类贡献什么?”“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我该扮演什么角色?”相反,他们问的是:“生活有什么用? 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它付给我什么?其他人为我考虑吗?我得到足够的欣赏了吗?”如果个体生活方式背后是这样的态度,那么他也会以同样的方式解决爱情和婚姻的问题。他会一直问:“我能从中得到什么?”
  • 爱情不是有些心理学家认为的那样,是一项完全自然的任务。性是一种驱力或本能,但爱情和婚姻的问题,并不只是我们如何满足性驱力的问题。我们留意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的驱力和本能是需要发展、培育和提升的,我们压抑了一些欲望和冲动。为了同类,我们学会了如何避免相互激怒,我们学会了如何穿衣并保持清洁。甚至连我们的饥饿感也不仅仅是自然欲望的宣泄,我们培养了就餐的口味和礼仪。我们的驱力都经过了调整,以适应我们的文化,这些都表明我们学会了为人类福祉和共同生活而做出努力。
  • 要讨论爱情和婚姻的任何方面,提出缓解措施和改进方法,出台新规则或设立新机构,首先都必须认识到,这个问题必须放在整体中才能解决,必须考虑整体的人类福祉。
  • 如果一方对另一方的兴趣,要超过他对自己的兴趣,那么两人之间一定要有平等存在。既然双方要如此亲密、如此忠诚,那么任何一方都不能觉得受到了压制或遮蔽,只有双方都持有这种态度,才有可能平等。
  • 我们的审美情感,总是建立在对健康及人类进步的感受之上。我们所有的功能、所有的能力,都是在这个方向上形成的,我们无法逃避。我们认为趋向永恒的东西、有益于人类利益和未来的东西都是美的,这体现了我们所希望的孩子的发展方向,这就是一直吸引着我们的美。
  • 有时候,如果男孩与母亲关系不好,或者女孩与父亲关系不好(如果婚姻中合作不足,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他们就会寻找对立的类型。
  • 在准备对爱情的态度时,我们不应该总是寻找慰藉、逃避责任,如果怀疑、犹豫,爱的合作关系就不可能坚固。要合作就必须做一个永久的决定,两人的结合中有确定的、永不更改的决定,我们才能认为那是真正的爱情和婚姻的典范。
  • 婚姻其实是一项任务,有其自身的规范和法则,我们不能选择其中一部分而逃避其他的部分,否则便是违反了这星球表面的永恒法则——合作。
  • 如果男人或女人想着逃脱,就不会用尽全力去完成任务。生活中严肃、重要的任务,我们都不会安排这样的“后路”。我们无法同时获得爱情而又设定限制。有些好心人出于良好的动机,努力寻找婚姻的解脱,他们这条路是错误的。
  • 很高的爱情理想,也可以用来排除一切可能,因为找不到任何人能达到这个理想。很多男人,特别是很多女人,由于成长中的错误,已经讨厌、拒斥他们的性角色,他们已经阻碍了自己的自然功能,身体上如果不治疗,已经不能成功完成婚姻。这就是我所说的“男性倾慕”,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文化中过于重视男人引起的。
  • 对性角色不满意的情况,在我们的文化中很常见,所有女性性冷淡和男性心理性阳痿的案例,我们都可以怀疑是这种情况。在这些病例中,有一种对爱情和婚姻的排斥,引发了一系列对生活中其他正确事物的排斥。这些问题不可避免,除非我们真正觉得男人和女人是平等的。只要人类中的一半对分配给她们的角色有理由感到不满意,我们婚姻成功的路上就会一直有个巨大障碍。
  • 我们发现,在爱情和婚姻的问题上,自发关注人类福祉的人,最有可能生孩子,而有意或无意对同类不感兴趣的人,则排斥繁殖的负担。如果他们总是期待、索取,从不奉献,那他们就不喜欢孩子。他们只对自己感兴趣,把孩子当作麻烦、包袱、负担,会妨碍他们对自己的关注。
  • 在我们实际的社会生活中,爱情和婚姻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一夫一妻制。这种关系要求亲密、忠诚,要求对另一个人感兴趣,任何人一旦开始了这样的关系,就不能动摇其根本而去寻求逃脱。我们知道,这种关系有破裂的可能性。遗憾的是,我们无法完全避免,但是,如果我们把婚姻和爱情看作我们面对的一项社会任务,必须努力去完成,那么婚姻的破裂就容易避免了。
  • 根据以上所做的讨论,我们得出一个简单、明显、有用的结论。人类并非天生就应该一夫一妻或一夫多妻。但是,事实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与平等的同类相处,分为两个性别,事实是环境为我们设定了三大问题,我们必须以恰当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以此为基础,我们就能明白,只有夫一妻制,才能最好地保障个体在爱情和婚姻中获得最充分、最圆满的发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