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园学

作者:景长顺
出版地:北京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0月
ISBN:978-7-112-22817-1

中國公園學(簡體書) - 三民網路書店

作者简介:

景长顺,长期从事公园实际工作和公园理论探讨。曾任北京市天坛公园书记、园长,北京市园林局公园处处长、风景名胜区处处长北京市公园绿地协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么园协会副秘书长,现聘为专家委员会委员,被聘为北京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园林管理考试委员参与住建部园林城市的专家检查和复查工作参与住建部人居环境奖的专家考察和评审工作主持“北京市计委关于公园景区价值和门票价格"研究,主持"北京市公园分级分类标准"研究主持关于“国际城市与公园”的研究,主持首邵文明办关于“北京市文明景区创建标准”的研究等;担任《景观》杂志执行主编。主要著作有:“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公园工作手册》(著)、《公园漫步》(著)、《讲解心理学》(著)、《北京公园记忆》(著)、《中国公园三字经》(著)、景观天下》(著)、《北京市公园分类及标准研究》(主笔)、《绿色北京》(英文版)(主编)、《北京万史名园》(主编)、《公园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主编)、《中国古树故事》(主编)、《北京园林》(执行主编)、《世界城市·公园》(执行主编)。

内容摘要:

本书为针对中国公园学的建设沿革、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较为细致地进行了论述,分为15章,分别从公园和园林相关理论、公园管理、公园规划建设以及公园行业管理四个大的方面进行论述,是一部系统性较强的理论书籍,具体章节内容见目录。

原文摘录:

  1. 21世纪的城市内容,应把更多的公园汇集在一起,创造新的公园化城市。——1995年世界公园大会宣言
  2. 从审美的角度可分为:真境、妙境、仙境三种。这是园林文化的基本内核。它是衡量一座园林品位的基本标准。所谓“真境”,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有人工天巧之功,蕴自然天趣之胜所谓“妙境”,即出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超越有限的物象,情景相生而契合无间;所谓“仙境”,即营造出超自然之自然的境域,是人们超尘脱俗的理想境界。
  3. 按照哲学的观点,个性即特殊性,一切普遍性的东西都寓于个性之中。……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
  4. “美”并不是技术,“美”是历史中漫长的心灵的传递。因为美,我们便可以继续前行。没有美,就没有沉思,就成就不了文明。中国园林之所以经久不衰,其实是建立在美的基础上的。
  5. 孔子说,有了山水“万物以成,百姓以餐食”。人离不开山水自然界,说明山水之美蕴含着人和自然的功利关系。
  6. 在不同的园林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千姿百态,变幻无穷。同样都是亭台楼阁、山石水景,在不同的园林中有不同的情趣,有不同的布局,亦有各自不同的地方风格。
  7.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中的造园逐步兴起,但是空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在这有限的空间里要满足人们向往自然的精神欲望, 就需要创造出境界无限的境域来。
  8. 《园冶》把借景分为六种,“远借”“邻借”“俯借”“仰借”“镜借”和“时借”。所谓“镜借”,即园林中用镜的返照以扩大视界空间。水面清澈实如天然之镜,利用水面倒影扩大视界空间也不乏实例。
  9. 园林最忌一览无余。深远不尽的意趣是园林区别于绿化、区别于森林的标志。园林追求的是“山重水复”“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曲折、深邃、诗情画意的境界之美。日本造园家小堀远州尝谓:“庭院以深远不尽为极品,切忌一览无余。此中国园林尤为一定不易之律。”
  10. 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概括起来:
    1. 一是从原来的城市园林绿化为主体,过渡到低碳交通、市政基础设施、住房保障、绿色出行、绿色建筑、循环经济建筑节能等全方位的发展和提升;
    2. 二是从追求外在的形象整洁美观等,转向生态功能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的保护、城市生态安全保障及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等;
    3. 三是从以园林绿色为必要的公共服务,转向为改善人居环境、解决民生问题、提升老百姓生活品质、提升地区吸引力和竞争力服务;
    4. 四是从关注一般的城市节能减排,转向对减少城市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缓解城市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综合效应的关注。
  11. 2016年12月17日,于墨西哥坎昆召开的《生物多样公约》第十三次缔约国大会上,中国举办了一个主题为“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与生物多样性经济学(TEEB)行动及地方实践”的边会会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TEEB办公室主管莎玛女士称赞“中国在TEEB行动上走在了世界的前面,这对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12. 俞孔坚先生提出景观学理论,指出景观的含义:
    1. 景观作为视觉审美的对象在空间上与人物我分离,景观所指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土地、人对城市的态度,也反映了人的理想和欲望;
    2. 景观作为生活其中的栖息地,是体验的空间,人在空间中的定位和对场所的认同,使景观与人物我一体;
    3. 景观作为系统,物我彻底分离,使景观成为科学客观的解读对象;
    4. 景观作为符号,是人类历史与理想,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作用与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因而,景观是审美的、景观是体验的、景观是科学的、景观是有含义的。
  13. 刘滨谊教授认为,风景园林是大自然的代言人、守护者、创造者;是生态理论的编织人、总导演、圆梦者;是理想人居环境保护发展的协调人引领者、开拓者。……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形成背景、建设、活动三元一体的坐标体系,分别对应环境、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生态、生活、生产三大人居主题。
  14. 杨锐先生提出“境其地”理论,指出:境其地是指为了保持和提高生存、生产、生活和生态品质,人类个体或群体营造特定土地的过程。“境其地”与“地境”一起构成风景园林学的核心范畴,演绎这一核心范畴的有八个基本范畴,即“境道”“境德”“境理”“境术”“境其“境用”“境制”“境象”“境意”等。
  15. 中国园林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然而在继承和发展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两种倾向,一是概念的模糊,对中国园林优秀文化传统说不清、道不明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另一种倾向则是否定中国园林的优秀文化传统,认为传统的东西是一种堕力,意图想否定它、摆脱它,否定传统对现实存在异议。
  16. (檀馨)认为应当向西方学习以下十个方面的经验:
    1. 学习西方的园林设计理论,例如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功能主义、立体主义、几何美、极简主义、文脉主义、解构主义、自然主义、环境与生态观点,还有许多新的艺术理论、美学思想。
    2. 向传统挑战,不断创新,标新立异,追求个性。
    3. 研究社会需求,适应市场需求,重视功能及为人服务。
    4. 关注整个社会,关注人类生存环境。
    5. 吸收世界园林之所长,发展本国的现代园林。
    6. 借鉴现代文化艺术、美学思想,创造新的现代园林。
    7.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材料,使园林现代化。
    8. 从大众文化期望出发,与经济生产力紧密联系,展望大众的审美观念,特别尊重经济规律。
    9. 面向世界,发展跨国设计集团公司。
    10. 简洁,追求自然、几何美,与建筑相结合的丰富的园林经验。
  17. 公园城市是公园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美)培根:文明的起点,开始于城堡的兴起,但高级的文明,必须伴随着优美的园林。早在19世纪中叶,奥姆斯特德原则的提出和美国纽约中央公园的建造就孕育了“公园城市”的理念。在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看来,城市规模的发展必然导致高层建筑的扩张,最终城市将会演变成一座大规模的人造墙体。
  18. 公园城市是将城市融入公园的一种城市形态和发展理念,它不仅蕴含园林的自然属性,而且也富有公园的人文意义和社会属性,是公园发展的高级阶段和终极目标。
    1. 公园精神成为社会的共同价值观:人们逐渐清晰地认识到公园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中发挥的作用;在城市规划中首先确定水系、公园的地位,建设宜居城市;在选择居住环境时,更加重视周边是否有公园和绿化配套。
    2. 公园的规模和数量达到相当的水平:拥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公园,是城市进入公园城市时代的特点,也是衡量该城市是否进入公园时代的标志。
    3. 第三度生活空间:公园是创造力的结品,是规划者、建造者、管理者共同创造的艺术品,是祖国大好河山的缩影。从时间上讲,是人们每一天都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从价值取向上讲,由于公园景观优美、空气新鲜、文化氛围浓厚,人们在公园中休憩娱乐、健体强身、参观游览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带动公园周边经济:一些城市的历史名园和重要公园发展成为地域中心,具有相当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其良好的环境引来了商机。
    5. 公园是城市尊严的象征:公园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代表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是展示城市发展、城市性格的窗口,是国际交往的舞台。作为城市尊严的象征,北京公园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彰显着城市气质和文化底蕴,从而成为举办重大国际、国内活动的场所。
  19. 在19世纪西方国家的公园兴起且蓬勃发展的时候,旧中国由于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几乎谈不上公园的发展。……比如北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开放的公园仅有9个:天坛公园、地坛公园(曾称京兆公园)、中山公园(曾称中央公园)、颐和园、北海公园、动物园(西郊公园)、劳动人民文化宫(曾称和平公园)、中南海公园、先农坛公园等。
  20. 《汉语大词典》将公园定义为“供群众游乐、休息以及进行文娱体育活动的公共园林”,这个定义似乎不够全面,而过于具体,缺乏抽象,不足以说明近代公园与古代官家园囿或私家花园的本质区别。但是,它将公园列为公共园林是恰当的。
  21.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将公园定义为“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等活动,向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 这种表述并不科学,其一功能不全面,正如陈植在《都市与公园论》和其他学者在论文中所指出的那样,近代公园的功能远远超出单纯的游乐和休闲的范围,它同时也具有教育、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种功能,而这些正是近代公园不同于古代园林的本质所在。其二,将公园列为城市绿地欠准确。2002年出台的《北京市公园条例》在总结各家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本条例所称公园,是指具有良好的园林环境、较完善的设施,具备改善生态、美化城市、游览观赏、休憩娱乐和防灾避险等功能,并向公众开放的场所。
  22. 经考证,在1878-1908年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批公园有11座;1840-1910年外国人在中国建造的公园(或花园)有33座。中国的第一个公园是甘肃省的酒泉公园。
  23. 毛泽东:……先把原有的公园管好,我们还要建设许多新公园。过去的公园是地主资产阶级、有闲阶级逛的;我们要让劳动人民都能逛公园。让他们在劳动后,能到公园来休息、娱乐、更多贡献。
  24. 公园数量大幅度的增长和质量显著提高。2001-2004年全国新建公园达1972个,新增公共绿地11万公顷,是“九五”期间的2倍。到2005年全国公园达5832个,面积11.3万公顷。十余年中,公园的发展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一批批新公园建立起来,改善了环境,提高了人民的幸福指数。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公园总数达到13834座;总面积383805公顷。2006年建设部评选出第一批国家重点公园。
  25. 奥林匹克公园的规划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市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使之成为一个集体育竞赛、会议展览、文化娱乐和休闲购物于一体,空间开敞、绿地环绕、环境优美,能够提供多功能服务的市民公共活动中心。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谱写了一曲时代的乐章,成为古都北京中轴向北延长线上新的地标,也成为北京乃至中国新的标志,赢得国内外的交口称赞。
  26. 现代公园在城市中存在的目的,是为居民提供公园化的生活。因此它的规划、设计、服务和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其基本条件是具有良好的园林环境,较完善的设施,向公众免费或适当收取费用开放。
  27. 公园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是公园的一个基本问题。我们把它定义为:公园要有一个良好的园林环境。园林是运用自然因素(特别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创建的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
  28. 作为公园,必须有较完善的设施。一座公园不仅要填满自然,而且要可利用,有吸引人的风景,有园路、园椅、果皮箱,有饮水,有厕所,夜间有良好的照明,有安全监控和巡逻机制,保证游人安全,要定期整理,保持环境卫生清新整洁。公园是为人设计的,群众是公园开发的主体,要研究游客的需求和行为规律,注重游客心智的活动需求,自尊心是某种认同之情感。因此设计师必须要赋予公园某种个性,让使用者产生自明性。最舒适的环境是与外界有所屏障,公园应当处理好融入城市和与外界有所屏障的关系,使场所有领域感,使气不外泄。
  29. 陈植先生在《造园学概论》中强调:“公园与其周围,应有适当境界,俾免园外恶气之侵入,兼资都市杂沓之间隔。其设备或植绿篱或筑围墙,均视其环境而异。” 在公园免费潮中,一些城市“拆墙透绿”,使原本静谧的公园一览无余,失去了应有的韵味和气场。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西泠印社都有这样的后果。
  30. 文化、生态、景观、特色,四者之间相辅相成能为一座公园披上美丽的外衣,赋予它丰富的内涵,并满足人们生活所需。
  31. 公园向公众开放是公园的应有之义。一个不向公众开放的地方,尽管园林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美若天堂,也不能称其为公园。公园开放可分为免费开放和适度收费开放。免费开放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是根据实际情况,一些公园适度收费,有利于控制游客量,有利于安全,有利于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32. “公园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生态维护、环境美化、减灾避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它是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33. 公园的公益性:公园是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产品,是供民众公平享受的绿色福利,是公众游览、休憩、娱乐、健身、交友、学习以及举办相关文化教育活动的公共场所,要始终坚持公园的公益性发展方向,确保公园的公共服务属性。
  34. 公园的公共性:在现代社会中公园成为人类的生活必需品,公园普遍化、平民化、公共化、社会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公园为大多数人服务,满足多数游人符合公园文化定位的优势需求是公园的天职。所谓优势需求是指游客根据公园景区的文化定位,特定的占突出地位的那种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35. 公园是公众游览、休憩、娱乐、健身、交友、学习以及举办相关文化教育活动的公共场所,公园不能成为商品市场,也不能成为演艺场、体育场;不能成为会所,也不能成为某个部门的工具。所谓多数人,是指公园要成为广大群众共同享用的公共产品,公园不能为自身的利益或者少数人的利益改变公园的公共性。
  36. 公园的每一寸土地都姓“公”,任何人不能改变。公园是公共资源,要确保公园姓“公”,严禁任何与公园公益性及服务游人宗旨相违背的经营行为。
  37. 公园的基础性:公园是城市中有生命的绿色基础设施。城市设施包括能源设施,供排水设施,交通设施,教育设施,邮电通信设施,环保设施,防灾设施等绿色基础设施是指“城市有机系统中覆盖绿色的区域,是一个真正的生物系统'流’”,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由城市中可以发挥调节空气质量、水质、微气候以及管理能量资源等功能的自然及人工系统和元素组成,这些系统和元素发挥着类似于自然过程与功能的作用公园及公园系统发挥着核心作用。
  38. 园林的宏观经济效益还表现在对当地经济的积极作用。公园是一个场,不仅具有吸引游客的作用,而且能发挥潜在的能量辐射:
    1. 凡是临近公园和绿地的地方,房地产都涨价。
    2. 对经济起到拉动作用。凡是有公园或风景区的地方,当地的商业就会发展起来,当地居民的收入明显增长。北京东城区就把天坛作为文化和经济的“核心”,实施“天坛文化圈”战略,即以天坛作为东城区的区域品牌,大力提升区域形象,发挥场的辐射效应,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9. 国内外专家提出了绿化计量指标——“绿视率”,如果绿色在人的视野中占25%时,人的精神和心理较舒适,产生良好的生理和心理效应。
  40. 国际现代建筑学会制定的《雅典宪章》指出,“居住、工作、游憩、交通”是城市的基本职能。游憩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一种现代生活中的补偿现象。游憩是劳动生产力再生产所必需的一个环节。
  41. “三个效益”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以环境效益为前提、社会效益为目的、经济效益为基础,三者互为条件,缺一不可,无主次之分,形成环形模式和良性循环,促进园林事业的发展。
  42. 现代城市公园的奠基人奥姆斯特德先生早在1854年设计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公园——纽约中央公园时,提出的首要原则就是:“满足人们的需要:为人们提供周末、节假日休息所需要的优美环境,满足全社会各阶级人们的娱乐要求。”
  4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到公园去游览参观、休息娱乐、放松身心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游客的需求是什么?大量的事实和调查显示,游客的需要可分为多种类型:显性需要和隐性需要、优势需要和普通需要、群体需要和个体需要、一般需要和特殊需要、合理需要和非合理需要等。
  44. 公园是放松身心的地方,游客需要一个非常安全安静的环境,以达到休养身心的愿望。许多游客希望在公园里能听到风声、水声、鸟声;反对公园内车辆乱行、高音喇叭、喊山叫园等现象,认为公园不应当像城市中的马路,应当使游人有安全感、安静感。
  45. 游客的隐性需求,归纳起来大致有五个方面:
    1. 求知:公园说到底是属于文化艺术的范畴,是意识形态在城市空间实现的一种物化形态。人们到公园参观游览,无论是团体还是个体,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文化方面的原因,被称为教育性游览。……他们渴望了解悠久的历史文化,欣赏名山大川的壮丽奇观,观看四时景色和园林风光,从而陶冶情操、增长知识。
    2. 求乐: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倍感城市的喧闹,工作的紧张机械和家务的繁重、单调与压力,力求解脱。
    3. 求美:以追求公园欣赏价值为主要目的。他们选择公园时,特别注重选择知名度高,具有自然美、造型美、色彩美、形式美等较高观赏价值的景点,这反映了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4. 求奇:没有去过的地方和没有见过的东西,特别是经过传媒渲染的东西,都可能成为游客猎奇的对象。
    5. 求健:为了身体健康方面的原因去游园。……中国已成为老年型国家,老年人成为公园主要的服务对象之一,这就给公园带来新的课题。他们到公园的主要动机是交往和健身。
  46. 本地游客是公园的主要对象之一。据北京市统计,公园的本地游客约占游客量的2/3。本地游客在主要节假日去公园休息、放松一下,以排解工作的紧张和疲劳,多是偕妻携子,或情侣相伴,或约友同游。但是更多的游客是老年人,他们晨练晚游,属于求健的那一部分人。他们对文化设施的要求不高,只要有合适的锻炼场地就可以了(P73)。
  47. 文化建园,就是深刻理解园林的文化属性,掌握各种园林的文化内涵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展现时代文明风范的结合上,赋予公园城市建设和管理以浓厚的精神文化色彩,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园林文化,建设一流的公园城市,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48. 园林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一词的定义,……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也可以理解为创造力的凝聚。
  49. 这种园林文化是人类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满足之后,对精神生活的高层次追求。这种追求(或需求)不仅推动了园林的发展,不断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一座座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灿若星空的园林精品,而且人们在营造园林、欣赏园林、感悟园林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素质。
  5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在国家一级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建议》(1972年巴黎)中明确阐述:“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遗产的精华,也是当前和将来文化丰富与和谐发展的源泉。”“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一种财富”“保护、保存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最终目的在于人的发展”。因此可以说,文化建园方针是由园林的属性所决定的。
  51. 文化建园的方针是与中国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如果说“以园养园”和“绿化结合生产”等园林方针是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分不开的,那么“文化建园”方针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52. 北京天坛、颐和园等许多历史名园,因重视文化发掘和利用而促进了公园的发展和变化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历史名园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创造性地开展适合当代人审美情趣和高雅品位需要的活动和项目,实现古为今用,让传统发挥出时代的光芒,是时代赋予公园人的担当和责任。新型的公园应当从创建特色到提高管理水平,遵循文化为魂的理念,不断将文化的基因植入生态文明建设,这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53. 文化建园的基本要素: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作为一个方针,其构成应具备三个方面的要素,即目标、动力和实现目标的途径。
    1. 文化建园的目标或落脚点、归宿,就是“园”。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建一个什么样的“园”,是这条方针所关注的重点。……就其规模和范围而论,可分为园林盆景(景物)、景点(线)、景区(庭院、园中园)、公园(风景区)、公园城市和大地园林化六个层次。
    2. “文化”一词是文化建园方针的核心,是实现文化建园的重要途径或方向,这是园林的根本属性所决定的,这是园林的优秀传统所决定的……文化是园林的灵魂,没有文化内涵的“园林”是没有生命力的,实际就称不上是园林。文化建园所说的文化,不是指一般的教育、科学和理论研究,而是凝结在“园林之树”各个层面上的理念、理论、文学、艺术精华和具有文化意义的实践活动。
    3. 它包括六个层次:
      1. 景观文化。是以山水、植物、构筑物、文物古迹、景观设施等构成的各种境界文化信息,提供给人们感知和审美的科学化、、艺术化对象,是“文化”的物质基础,是其他文化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 文学艺术。是附着在景观文化之上的富有文学艺术色彩的题名、对联、诗歌、绘画、石刻、碑文、雕塑以及赏析、杂文等,是提升景观文化不可缺少的,体现中国园林传统的重要方面。
      3. 历史文化。是蕴藏在景观文化、文学艺术等深处的,反映历史观、价值观、哲学思想和理念的文化。比如天坛的历史文化,反映的是古代人们对天的认识,祭天过程中礼仪、音乐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还有著名声学现象,都是天坛十分宝贵的遗产。
      4. 管理文化。是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人们各种需求而延续景观文化和文学艺术的综合性手段。管理文化特别强调以人为本宗旨和生态环境营造的突出地位。其中,“企业文化”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鲜明群体意识的精神文化,包括规划的目标、方向、任务和内在运转机制,它是凝聚员工的重要形式,是管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文化活动。是时代发展的背景下,为满足人们文化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各种文化活动形式,如科普展览、文物展览、节庆游园、文艺演出、赏花观景等,充分体现了人们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园林的有机结合。
      6. 理念文化。主要是指人们对园林文化的认知和园林理论的建立。园林文化的核心是境界文化,这是最高境界的文化,是一切文化不断提升的条件。园林事业的发展有没有后劲,在某种意义上说,一是人才的继续,二是理论的发展。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持,园林事业很难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4. 文化建园的关键在于建。“建”强调了四个方面的意义。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要靠人的积极性的发挥,没有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任何美好的愿望、正确的方针都是一句空话。
  54. 北京市朝阳区红领巾公园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它在依靠社会力量,利用外脑进行公园雕塑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红领巾这个主题,以儿童为服务对象进行文化定位,创造了当代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创造了一个别有特色的公园精品,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
  55. 北京的历史名园曾一度大上游艺项目,破坏了历史名园应有的静谧、典雅的环境氛围,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后不得不逐步拆除,造成了许多不应有的损失,这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把握好文化定位的重要性。
  56. 如以竹子为特色的紫竹院公园,以“百亭”为特色的陶然亭公园,以民俗、名著、世界博览为特色的中华民族园、大观园、世界公园和一批游乐园、老人公园、儿童公园等,各具特色。北京市的公园形成了多样的和谐统一,树立了首都的良好形象。创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
  57. 厦门白鹭洲公园是厦门的新名片。它位于市中心,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园林绿化环境、完善的休闲设施,使其成为厦门的“磁芯”和“绿肺”,特别是筼筜书院是点睛之笔。……“近看很现代,内看很地道”。
  58. 生态园林的类型包括生产型、观赏型、保健型、知识型和文化型。建设生态园林的原则是,用尽可能少的投人生产更多的生物产品和为社会公益服务。
  59. 绿色植物能够吸收太阳光中对眼睛有害的紫外线,反射适合于视网膜的绿光,所以绿色对人类的眼睛有益。
  60. 在空间处理技巧和手法上,仍然要强调形与神、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因与借、真与假、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创造景色各异的幽美景观,让人们感受和领略生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景观。人在情景之中,景融于生活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富于自然情趣,提高了景观价值。
  61. 公园的价值是根据公园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实用性的程度确定的,而这种实用性又是根据人类对公园的认识深浅而确定的。公园的价值,应根据其在特定时代所起的作用和在特定时代所发挥的影响来判断。公园本身的价值在一定时段内是一种绝对价值,而其市场价值则是相对价值。
  62. 价值是指用途和重要性。物的有用性就是物的使用价值。物的多方面效用的发现,是人类的生产经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
  63. 公园是供人们游览参观的场所,它的价值在于它的“效用”,在于“使用”价值,在于它提供给人们“求知、求乐求美、求奇、求健”的物质的或精神的介质。人们“游览参观”,获得的不是商品,而是精神的、愉悦性质的“境界文化信息”。因此,对公园的价值不能用劳动价值理论评价,而只能用“效用价值”理论来评价。
  64. 保罗·萨谬尔森在《经济学》(1998年)中说:“可将效用理解为一个人从消费一种物品或服务中得到的主观上的享受或有用性。”
  65. 斯密所谓的“使用价值”或“效用”,显然是指事物客观意义上的“有用性”。
  66. 判断公园的价值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应当在动态中做出判断,既要充分尊重公园自身价值的客观肯定,又要充分尊重旅游市场对公园价值的客观肯定。参照以上方法,建立以“游人量”为中心的三维评价体系,可较全面反映公园的价值。
  67. 公园的价值是通过社会承认表现出来的。一个公园价值的高低,主要看其是否被社会承认、认可。一般来说,被社会广泛认可的程度越高,其实际价值越高。公园的价值被社会认可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权威机构的认可和认证,它是公园自身价值的客观肯定。
  68. 公园是城市园林绿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供群众进行游览、休息的场所,也是向群众进行精神文明教育、科学知识教育的园地对于改善城市的生态条件、美化市容面貌、加强两个文明建设,以及对外开放、发展旅游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公园是社会公益事业单位。
  69. 关于保持公园的完整性,可以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理解。内涵部分主要是内部的约束。因此《意见》严重提出:严格运营管理,确保公园公共服务属性。严格控制公园内建筑物、构筑物等配套设施设备建设,保证绿地面积不得少于公园陆地总面积的65%;严格控制游乐设施的设置,防止将公园变成游乐场;严格控制大广场、大草坪、大水面等,杜绝盲目建造雕塑、小品、灯具造景、过度硬化等高价设计和不切实际的“洋”设计。
  70. 陈植《都市与公园论》:都市公园之单独存在者,不易发挥本能;故为市民利用及充实内容计,当于适当状况下,联络全体公园,而为一个系统,以设计布置之,是谓公园系统(park system)。
  71. 《关于促进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大对地域、历史、文化元素的挖掘,提高公园文化品位和内涵,打造精品公园。”“要有机融合历史、文化、艺术、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传统工艺等,突出公园文化艺术内涵和地域特色,避免'千园一面’”。
  72. 《世界公园大会宣言》:“一个公园必须继承该地域的地方景观和文化。公园在整体上作为一种文明财富存在,必须保持它所在地方的自然、文化和历史方面的特色”。
  73. 《美学》一书中说:“审美趣味最坏的莫过于无意图之中又有明显的意图,无勉强的约束之中又有勉强的约束。因为一座园子的使命在于供人任意闲游,随意交谈,而这些地方却已不是本来的自然,而是人按自己对环境的需要所改造过的自然。这种引诱力是一旦使人满足以后立即消失的,看过一遍的人就不想看第二遍,因为这种杂烩不能令人看到无限,它本身上没有灵魂,而且在漫步闲谈中,每走一步,周围都有分散注意的东西,也使人感到厌倦。”
  74. 现实生活说明,人以什么方式与他人相处,往往决定着他的幸福程度。公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创造一个环境,使使用者获得尊重和尊严。进入公园不分三教九流,贫贱高低,都应受到尊重。公园要设计一些防御空间,缓解使用者的焦虑不安。私密性活动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个普遍现象。根据环境控制理论,位于隐蔽处的坐憩设施,远比道路两旁的、无依无靠的坐憩设施更受人欢迎。公园的设计既要关注使用者的生理需求,又要体察使用者的精神需求;既要考虑物理的环境构建,又要顾及文化的环境的营造;既要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又要建立健全人文环境。(P135)
  75. 美是公园的核心价值,公园的设计,应当以创造美为基本原则。一个远离了审美自由的社会是难以生存的,更是难以成长的。公园的建造正如绘画,要有意念的表达、情趣的把握、境界的暗示和诗意的渲染,以达到美的境界。
  76. 园林之美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感觉的享受,但多倚重于视觉的美观。园林之美即指自然之美和人工模拟自然之美。
  77. 景观生态建设是指景观尺度上的生态建设。即指定地域、跨生态系统、适用于特定景观类型的生态建设。其内容是景观尺度上的生态整合,防范生态风险与保障生态安全;通过有序人类活动导控景观演化;调整和重构景观结构;增加景观的异质性和稳定性;广泛应用生态技术,实现生物控制与共生。有序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即因地制宜的适宜原则,以及不超出当地生态承载力的适度原则,才能使经济与生态安全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78.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要特别重视对结构宜人性的分析,规划人民满意的景观;运用视觉景观的生态美学原则,进行仿生人工景观设计。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的重点是将自然引入城市。
  79.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建设充分体现生态的理念。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在贯穿北京中轴线北端,位于奥林匹克公园的北区,是目前北京市最大的城市公园,让北京城市轴线得以延续,并使它完美地融入自然山水之中。设计师力求从自然的角度,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营造绿色空间;从布局和品种选择上,最大限度地使绿化与场馆相得益彰;再造自然,发挥模拟自然的设计;引进耐阴植物形成复层结构,增加绿量;在材料的选择上,采用环保和易降解的材料和节能设施;优选抗性、耐性强的植物花卉。特别是南北园之间建立的生物迁徙廊道,是大型公园跨越城市道路保护生态环境的典范。
  80. 习近平:“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走进自己家的花园一样。”
  81. 公园是一种启蒙性教育性的场所,它有更高一层的意义,是一个有价值的艺术品,在那里人们可以看到优美的大自然的景致。每座公园都注入了公园人的精神和情感。公园人通过园林的形象、造型、符号等,展现并再造人对自然、社会、人生心灵的情感、意志和愿望的真善美的憧憬。
  82. “历史园林指从历史或艺术角度而言民众所感兴趣的建筑和园艺构造”。鉴于此,它应被看作是一古迹。“历史园林是一主要由植物组成的建筑构造,因此它是具有生命力的,即指有死有生”。因此,其面貌反映着季节循环、自然变迁与园林艺术,希望将其保持永恒不变的愿望之间的永久平衡。作为古迹,历史园林必须根据威尼斯宪章的精神予以保存。
  83. 免票公园具有公益性,公园内的公共设施是一种公共物品,不可能通过日后的使用和消费来实现经济收益,而且随着其免费使用,日常养护和损耗加大还需要继续投入。作为城市的公益性设施,需要作为管理者的政府部门提供维护公园的资金来源,用于公园内的设施维修、更新娱乐设施、基础设施改造、绿化美化等,提高公园的环境效益,以确保免费公园发展的需要。
  84. 公园是社会公益事业,与收不收门票没有直接关系。实行收取门票的办法,实质上是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是在直接享用公园效益者和间接享用公园效益者之间采取的一种平衡政策。
  85. 免费公园不能将公园混同于一般的绿地,仍应保持公园静谧和谐的环境氛围,围墙一般不宜拆除,公园内外应有境界区别。
  86. 最有名的一位解说理论著述者是美国的费门·提尔顿(Freeman Tilden),他在《解说我们的遗产》一书中提出了解说的六大原则,至今仍被接受和利用。这六项原则是:
    1. 任何解说活动,若不能和游客的性格或经验有关,将是枯燥的。
    2. 资讯不是解说。解说是根据资讯而形成的启示,但两者是完全不同的。
    3. 解说是一种结合多种人文科学的艺术。
    4. 解说的主要目的不是教导,而是启发。
    5. 解说必须针对整体来陈述,而非片面枝节的部分。
    6. 针对儿童解说时,要有从根本上完全不同的做法。
  87. 兴趣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的特殊认知倾向。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兴趣,决定他对事物的态度和情感。人的各种需要是产生兴趣的基础。
  88. 如何引起游客兴趣?要达到调动游客情绪,激发游客兴趣的目的,必须研究讲解语言运用的一些技巧,比如:悬念法、设问法、比拟法、联想法(联系法)、转移法、释疑法、画龙点睛法、再造想象法。
  89. 感知游客要尽可能掌握其来历、目的、动机、要求、兴趣、性格等方面的信息,然后加以分析整理,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有针对性地做好接待讲解计划。
  90. 1969年,国际保护自然及自然资源联盟(IUCN)对国家公园的定义是:“一个国家公园,是这样一片比较广大的区域:它有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通常没有或很少受到人类占据及开发的影响,这里的物种具有科学的教育的或游憩的特定作用,或者这里存在着具有高度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在这里,国家最高管理机构一旦有可能,就采取措施,在整个范围内阻止或取缔人类的占据和开发并切实尊重这里的生态、地貌或美学实体,以此证明国家公园的设立;到此观光须以游憩、教育及陶冶为目的,并得到批准。

发表评论